【摘 要】
:
近代以来,在西学东渐的传播谱系中,卢梭以及Du Contrat Social在中国知识界占有独特的地位。笔者希望通过对卢梭法文原版Du Contrat Social、中江兆民版的《民约译解》以及马君武版的《足本卢骚民约论》进行相对精细的比较阅读,最终指向思想史的问题研究,即Du Contrat Social在西学东渐中的流变。笔者主要将从分析思想体系入手,摘出其中的单元观念(unit-ideas)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代以来,在西学东渐的传播谱系中,卢梭以及Du Contrat Social在中国知识界占有独特的地位。笔者希望通过对卢梭法文原版Du Contrat Social、中江兆民版的《民约译解》以及马君武版的《足本卢骚民约论》进行相对精细的比较阅读,最终指向思想史的问题研究,即Du Contrat Social在西学东渐中的流变。笔者主要将从分析思想体系入手,摘出其中的单元观念(unit-ideas),比较诸如“liberté”(自由)、“le souverain”(主权者)、“république”(共和)、“volonté générale”(公意)等核心概念在两个文本中不同的含义和处理方式。
在“liberté”(自由)的膨胀体系中,中江兆民由于自身深厚的儒学修养更关注“心之自由”;而马君武为了改变近代国人只知朝廷、不识国家的观念而更关注“自由与平等的关联”。
对“le souverain”(主权者)的翻译,中江兆民虽然将之翻译为“君”,但极力澄清“君”与“天皇”的本质区别;马君武将之翻译为“帝民”,突出人民的崇高地位。
对“république”(共和)的翻译,中江兆民基于他对卢梭思想的理解,同时也为了消解“république”与天皇制之间的张力,创造性地将它翻译为“自治”;而马君武为了唤起国人的革命意识,则坚持将它翻译作“共和”。
至于“volonté générale”(公意),二者由于缺乏对西方宗教神学理论的理解,都没能意识到“volonté générale”(公意)的神学意味,故而导致翻译上的一定误差。
其他文献
亚里士多德提出,以实现人的幸福为目标的政治科学必然走向对最佳政体的追寻,但是对亚里士多德最佳政体论述的解读历来众说纷纭。为了对亚里士多德的最佳政体获得比较完整的理解,本文从以下五个方面展开讨论:1)最佳政体的实践价值。“祈求中的”城邦很难真正实现,但它仍然可以作为判断现实政体优劣的标准和改良现实政体的方向;2)最佳政体旨在实现的最好的生活。亚里士多德并没有把哲学生活设定为最佳政体的目标,公民们必须
呈现模式(MOP)问题是分析哲学研究中的重要议题,最早由弗雷格(G.Frege)在《论涵义和意谓》一文提出,席夫(S.Schiffer)将之系统地表述。本文的工作是在反思席夫观点的基础上提出,并确定问题解决的三个条件:MOP必须能够确定指称;使得命题态度有效;通过弗雷格的同一替换测试。文章分析指出,弗雷格的MOP并非属于他所理解的抽象客体,这在本体论上负担过重,适合MOP的讨论更应该从心理表征谈起
论文的主旨在于,以阿多诺为中心分析其批判理论克服虚无主义的可能性契机。作者首先作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澄清工作:首先,文章关注的问题域是虚无主义问题。关于虚无主义的探讨并不仅是学术行话的表述,它更是现代人的切身之痛。其次,文章所论及的虚无主义严格属于现代虚无主义,它有明确的内涵和语境。虚无主义之“无”意指普遍生命意义之无,它是现代主体性自我确证过程中所导致的意义根基的丧失。它主要包括道德—价值论形式上的
雷蒙德·威廉斯是英国杰出的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家和社会主义思想家。国内外对威廉斯思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文化理论方面,忽视了系统、深入研究其历史唯物主义思想的深刻意义。威廉斯认为,在发达资本主义社会反对资本主义的斗争形势格外复杂,积极发展广大工人阶级和普通大众的共同文化,反对长期占统治地位的精英主义文化的“霸权地位”,努力争取公共领域大众文化的“领导权”,是在新形势下反对资本主义争取社会主义胜利的可行
长期以来,中国哲学思想的研究和经典的翻译,受到了以西方哲学范畴和问题框架为依据的研究范式的无情裁剪,在西方普适主义价值观的影响下,一些西方学者对中国哲学的误读致使西方学界认为“中国没有哲学”。安乐哲作为西方汉学界研究中国哲学颇有影响的人物,一直致力于通过中西哲学比较的研究和中国哲学经典的翻译,向西方哲学界论证和宣传中国哲学的丰富思想和深刻内涵,纠正西方学界对中国哲学的误读。 本论文从三个方面对安
本文主要关注撒路斯特的第一部政治纪事作品《喀提林阴谋》,分析这部作品的谋篇布局以及人物演说的修辞。本文通过细致的文本分析,尝试理解撒路斯特笔下灵魂德性与政治生活之间的关系,从而理解撒路斯特的意图。 导言部分先介绍“喀提林阴谋”的情况,接下来介绍撒路斯特的生平以及他的写作特色。在回溯国内外的研究情况后,提出本文的研究方法和问题。“德性”是撒路斯特作品关注的核心问题。 接下来论文将分成四章来分析《
当自主原则成为生命伦理学的四大原则之一,并为首要原则时,引起了生命伦理学界的非议与质疑。且不考虑生命伦理学中的这四大原则之间的张力,就以“自主”这个概念而言,是模糊与歧义的,更无需遑论“自主”充满着西方文化的主导和某种社会预设。因此,自主原则在中国医疗实践中的践行将面临何种困境既是意料之中,也是难以预知的。 本文以成年患者的自主作为研究的切入点,通过梳理自主原则的发展背景,发现自主原则之所以成为
在《庄子》一书中,有众多说鱼之处,如开篇之鲲、涸辙之鲋、泉涸之鱼以及濠梁之鱼等等,这些鱼的意象贯穿全书,也使《庄子》所蕴含的审美意象与艺术精神更为容易地被人们所观照及领悟。本论文将《庄子》一书作为庄子所“创作”的艺术品——“文本(text)”,也即一个面前现成的“审美对象”进行分析及欣赏。同时主要将庄子所“谱绘”的与鱼相关意象作为中心,解析其审美意象的生成与实现的途径,并讨论其对后世审美意象的影响
邓以蛰(1892-1973)是中国现代美学的奠基者之一。早在20世纪20年代前后,邓以蛰、宗白华二先生各自驰名于北方与南方文坛,但由于某些历史原因,很长时间以来,在中国美学和艺术史研究中,少有提及邓以蛰这个名字。对邓以蛰美学思想的重新发现和研究,是要结合中西思想比较的语境,发掘邓以蛰思想的历史与现实意义。书画研究是邓以蛰美学思想的重要一环,本研究将探讨邓以蛰的书画美学理论,不以时期作为划分,而以问
伴随西学东渐,中国古代逻辑被发现,且中西逻辑比较成为主要研究方法。这一研究方法的主旨在于:以西方逻辑学为标准解读和衡量中国古代逻辑,其代表人物有梁启超、章太炎、胡适等人。随着历史的发展,到20世纪40、50年代学术界出现了对这一研究方法的反思。杜国庠作为这一时代的代表也对这一研究方法展开批评,提出了“以墨家逻辑还诸墨家逻辑”的研究方法。本文以杜国庠的先秦逻辑思想研究为个例,分析在这一研究方法下所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