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军旅文学是我国现当代文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有着显著的地位和不可替代的价值。本文以西藏军旅文学作品为研究对象,试图分析作品中英雄形象的塑造,力图挖掘形象背后深刻的内涵,对西藏军旅文学作品予以肯定,并借此呼唤更多弘扬正面英雄的文学创作。本文大致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为西藏军旅文学作品的生成语境。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民族氛围和军旅作家四个角度分析。高寒缺氧的自然环境和闭塞落后的社会环境是军旅作家笔下人物的外部生活环境,高寒缺氧的自然环境培养了人物“吃苦耐劳”的意识,闭塞落后的社会环境使人物具有淳朴、善良的性格,没有经济社会中的尔虞我诈、勾心斗角;在团结互助和谐相处的民族氛围的熏陶下,军旅作家在文学创作中情不自禁地刻画民族友好、团结、和谐的画面,有利于凸显“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的主题;富有藏地军营生活体验的作家,不管是多次行走采风型的军人作家,还是深植西藏扎根型的军旅作家,他们都富有生活的体验,对西藏熟稔、对军人熟知,为文学创作提供素材,繁荣了西藏军旅文学作品的创作。第二部分为西藏军旅文学作品的主题蕴含。作品表现出发扬和推崇民族精神的主题,如推崇和实践爱国主义精神、继承和发扬“老西藏精神”等;作品透露出“藏汉一家、团结互助”的主题,符合时代的潮流、人民的心愿;作品对军人的爱情婚姻进行观照,揭示出军人爱情婚姻陷入困顿的主题。西藏地区军人生活环境闭塞、社交圈狭窄,陷入彼此相识与情感交流的窘境,又因远在边疆而落入空间距离与心理距离的困境。第三部分为西藏军旅文学作品中英雄形象的构建。军旅作家凭借自身的经验体验,塑造出多元化的军人英雄形象,如拯救人民的解放者形象、祖国边疆的守卫者形象、美丽西藏的建设者形象、重情重义的兄弟形象等。有些军人英雄父子二代均在西藏地区服役,作者在文本中设置了父子两代从军的情节,对父辈经历进行历史回顾,以父辈的经历观照子辈,子辈在观照中剖析自己、审视自己,赓续父辈身上优秀的“老西藏精神”,进行自我蜕变、灵魂升华,从而获得新生。第四部分为西藏军旅文学作品的艺术特色。西藏军旅文学作品的叙事结构常常呈现双线叙事的特点,或是历史与现实双线交叉,或是真实与虚构双线交叉,这种“虚实叠合”、“双轨并行”的叙事方式消除了线性叙事的冗长单调,使得叙事灵活而饱满。军旅作家还常常选择具有西藏文化特色的意象,如神鹰、格桑花、藏光,抒发藏民对解放军的拥护与爱戴之情。作品呈现出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民族风采,藏族词语、谚语、俗语、比喻的运用,藏族歌谣的引用,藏族礼仪风俗的描绘,都使作品流露出浓厚的地域风味,令读者获得审美享受。第五部分为西藏军旅文学作品的价值与反思。通过文本分析可以看出,在文学价值方面,西藏军旅文学作品是西藏文学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在文化价值方面,它具有推动少数民族文化认同的作用;在社会价值方面,它有宣扬积极向上的民族精神的优势,起到一定宣传教化的作用;在民族价值方面,它具有巩固团结互助的民族关系的长处,有利于各民族和睦相处关系的建成。但是,由于题材的限制、写作对象的单一性、生活体验的相似性,致使作品不可避免地出现故事情节的重复,呈现出类型化与模式化的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