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电影符号学是在六十年代电影理论和结构主义思潮的交汇互动中诞生的一门交叉学科,克里斯蒂安·麦茨是电影符号学的创始人和最重要的理论家。本论文对麦茨电影符号学的研究方法、目的、对象进行了界定,对电影符号学的理论以及相关概念进行了梳理。第一章主要介绍了电影理论和电影符号学的相关情况,还介绍了麦茨本人的生平、著作、理论概要和国内的研究现状。
第二章主要研究了第一电影符号学的相关理论:麦茨的电影符号学运用语言学、符号学原理对电影进行分析,探讨电影活动的深层结构和组织原则。麦茨认为影像作为电影的核心要素,没有类似语言中音素那样的最小单位和离散性元素。影像的能指和所指之间距离太短,没有语言中的第二分节,因而不是索绪尔所说的语言系统。同时镜头在意义和功能上类似语言中的陈述段。总之,电影是没有语言系统的语言。麦茨将电影叙事和表意的基本单位通称为独立片段,它们是电影中具有句法意义的,独立的陈述单位。独立片段又可以层层递进的划分为六个层次,从中能够分析出八大类组合段:1独立镜头,2平行组合段,3括入性组合段,4描述性组合段,5交替组合段,6场景,插曲式段落,8普通段落。
第三章主要研究了第二电影符号学——即精神分析电影理论。麦茨认为以往的电影批评是电影机制的组成部分,包括电影批评家、电影史学家、理论家所从事的电影研究并非中立,他们运用想象性的手法和技巧,让观众产生幻觉和欲望,最终产生了对电影的需求。这种电影研究的本质就是为了让电影成为“好的对象”。他们和电影的生产者一起共同参与和建立了电影机制,根本的目的是为了维护电影机制。电影的基本视觉特征是现实印象。电影为观众提供了一种身临其境、栩栩如生的真实感,但本质上却存在对象和观看者之间的分裂,即在缺席的在场和场的缺席。麦茨认为电影的认同包含了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观众认同于摄影机,仿佛摄影机转换成了观众的眼睛,这是观众对本身注视的认同;第二层次的认同则是对影片中人物和角色的认同。电影同时又是窥淫的和恋物的,在观影过程中,由于看者和被看者保持了一定的距离,观众摆脱了人际的监控,而享受着控制、驾驭影像的快感。窥视心理使观众对电影产生依赖,不断刺激观众产生重回影院的欲望。
第四章第一节主要介绍了德勒兹的电影哲学思想。德勒兹以柏格森的生命哲学为出发点,开拓出电影哲学的独特研究领域。德勒兹试图揭示电影影像类型转换和哲学思维之间的内在联系,他提出由古典电影到现代电影,影像类型从运动一影像转换至时间一影像,人们得以从中看到时间自身的绵延和思维的复杂过程,电影由此成为表现时间和思考时间的最佳媒介,为哲学提供了新的视野和研究可能性。第二节主要德勒兹对麦茨的批评以及麦茨理论中的一些问题。
总之,麦茨的理论将语言学、符号学、意识形态批评、精神分析学等引入了电影研究。他对不同的电影研究对象和概念进行了区分,分析了电影的语言规律,总结出电影表意的基本结构类型。他分析了电影机制的意识形态性和电影的认同机制,在电影研究中引入了对观众的心理分析,使得电影研究突破了以往的仅仅关注电影本文的局限性,更具有理论的深度和科学性。并融入到20世纪西方文学和文化理论的思想大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