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以来,党和国家始终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提出了“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精准扶贫”等一系列重大举措。2016年7月,国家三部委又共同发出《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掀起了乡镇建设运动热潮。2017年11月,习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开幕致辞中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强调了全面部署乡村振兴战略。特色小镇一端连着城市,一端连着乡村,是乡村振兴重要的着力点和支撑点。2016年10月和2017年10月,三部委公布了全国第一批、第二批共计403个特色小镇名单,经整理发现,国家可能更支持旅游发展型和历史文化型的特色小镇,而历史文化型小镇和旅游发展型小镇均可作为旅游特色小镇。随着现代性危机的出现及其加剧,资本开始从单纯对具体生产的关注转向了对生产条件的生产,即空间生产的关注。当空间成为资本生产的直接途径时,空间就被资本化了,意味着一切空间要素都被纳入到了资本生产的逻辑。特色小镇,作为一个空间,过去传统意义上往往重视空间内的生产和生活,空间本身只是一个承载物而已。按照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特色小镇,这一空间其本身的生产功能得到了关注与重视,清楚的表达了特色小镇是作为一种空间地空间要素的再生产与集聚方式。同时,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资本在特色小镇建设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资本对特色小镇空间进行了利于资本增殖的规划和重组,无不显示特色小镇的建设本质就是空间资本化。而“如果未曾生产一个合适空间,?改变生活方式、改变社会?都是空话”。所以,本文以旅游特色小镇为特色小镇的典型代表,去调查与分析旅游特色小镇的空间资本化,并分析出目前空间资本化的旅游特色小镇问题,运用空间生产理论去分析问题的产生机制,从而提出相对应的建议,为空间资本化的旅游特色小镇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也为其他类型特色小镇做出借鉴。文章研究内容分为6章:第1章阐述本文研究的背景与本文的研究意义,并对本文的研究思路进行简要的阐述,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综述,为本研究的展开提供了理论依据。第2章为前期研究与实地调查。包括研究对象的选取、调查内容的确定、调查方法的设计与实地调查。通过第一次筛选,对选取的10个旅游特色小镇进行初步实地调查,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进行第二次筛选,最终确定了浙江龙坞茶镇、浙江青瓷小镇、江苏桠溪镇、四川安仁镇、四川青莲镇、重庆安居镇为本文研究对象。同时,基于空间生产理论,本文将此次空间资本化的调查划分为物质空间与社会空间生产内容调查并运用文献收集、参与式观察、问卷调查和深入访谈多种调查方法。最后对6个研究对象进行深入实地调查与分析。第3章为空间资本化的旅游特色小镇问题分析。总结了物理空间生产存在空间非均衡性、空间符号化和空间异质化问题,社会空间生产存在社会水平加速流动和阶层高度分化的问题。第4章基于空间生产理论对空间资本化的旅游特色小镇问题产生机制深入分析。空间非均衡性是由于政企联盟,引发权力与资本的结合,资本逐利本质选择高效收益的局部空间。空间符号化是资本投资消费性建成环境,通过构建空间符号化,进行垄断地租的空间增值模式。空间异质化是由于游客多元化体验式的消费需求,利用时空压缩机制将城市异质消费文化嵌入本土空间。社会水平流动加速是资本减缓第三“生产端”的循环,与居民的“出租经济”行为引发。空间阶层高度分化是由于资本的差异对社会关系的不平衡制造。第5章为保障旅游特色小镇空间资本化中的公平正义,笔者提出了规划空间资本化的行为、优化空间资本化的路径和加强空间资本化的服务等三方面建议。规划空间资本化的行为包括将政府角色从“经营者”到“服务者”转变和创建多方参与的协商平台。优化空间资本化的路径,包括建立空间管控制度,加强居民参与和发展合作经济,保障居民收益和本地发展控制力,政府辅助居民职业转型和各阶层利益协调。加强空间资本化的服务包括建设空间“生产端”和保护本土传统文化两个方面。第6章为本文的结论与展望,总结本文主要的研究结论,并提出论文的不足与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