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探讨特殊的空间标示物在主题传达和叙事影响中的功能意义,解析具体的空间是以怎样的方式参与叙事的进程,考察文本的空间形式如何建构叙事文本。第一章主要论述徐则臣小说中的空间建构:“故乡”空间和“异乡”空间。故乡空间包括小葫芦街和花街两条相互生发的河边小街,主要写老屋子、大商店、高门楼、石码头、大和堂等这些物理空间除了作为故事发生的背景之外,还以表征人物性格、开掘主题意蕴,以及储藏和唤起情感记忆的方式参与叙事的进程。异乡空间既包括“京漂”辛苦打拼的北京,也包括泛指的世界。“京漂”们生活的边缘空间是“京漂”们永远无法进入北京核心地带的“边缘者”命运的表征。世界空间是通过“出走”叙事呈现的,它是北京,是耶路撒冷,也可能是地球上任何一个角落。在某种意义上说,徐则臣小说中的“世界”更趋向于是一个未来的、乌托邦的空间,是作者安放漂泊的灵魂和不安的心灵的精神寓所。第二章主要从空间叙事结构出发,探究徐则臣小说中的非线性结构是如何增加文本的意蕴空间的。在徐则臣的小说中,非线性的结构模式主要包括主题并置结构、圆周结构和网状结构,多种结构模式的设置打破了叙事的因果律,而替之以偶合律,从而形成文本的空间感。文本的空间感既是对读者审美想象空间的拓展,也是一种服务于主题的叙事需要,传达的是对人生命运无法把握、精神灵魂无处皈依的悲剧意识。第三章主要考察空间叙事与叙述视角之间的关联。在“花街”叙事中,儿童或少年“我”既作为故事参与者,又作为第一人称叙述者,在阁楼上、树上、屋顶上等高处空间窥视发生在周边的人和事。在这里,第一人称视角的限制性局限却通过空间的制高点在一定程度上被偷偷地弥补。在“京漂”小说中合租屋、天桥上、屋顶上等物理空间的叙事意义,不仅是人物生存境况的表征,而在某种程度上协助叙述视角推进叙事进程,成为传递意义的一种叙事策略,影响着叙事效果的呈现。第四章主要论述空间叙事意象的叙事功能。“教堂”是一个充斥精神和信仰的非现实空间,建构的是形而上的“教堂”——“精神”之间相互关照和相互阐释的关系,引发人们对精神追求和信仰追寻等生命终极意义的哲学命题的思考和表达。“沙尘暴”是中篇小说《跑步穿过中关村》中的重要意象,大段关于沙尘暴的环境描写既是真实的自然环境,也是“京漂”们恶劣的生存空间和模糊的自我身份的双重隐射。“雷电”既是自然环境中天气状况的真实描写,也是人物记忆空间和梦境空间等心理空间中的场景再现。无论是实体的雷电天气,还是梦境、记忆中的电闪雷鸣,都因心理体验的共时性特点,跨越过去、现在及未来等不同的时空,使故事情节在共时性的空间中展开,而呈现出现实空间和记忆空间并置的叙事效果。“火车”是实现空间转移的交通工具,也是联结“故乡”和世界的空间纽带,它代表着自由、出走、世界的无限宽广和永无尽头,也是精神永远流浪和灵魂不断漂泊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