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通过观察痰湿体质人群腹部区域上的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任脉以及中脘穴的红外热图特征,与平和体质人群作对比,以寻求其中的规律,探讨红外热图是否能作为中医痰湿体质辨识的评价工具,并为临床治疗带来一些思路。方法:对《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中《中医体质量表》测定的痰湿体质人群的主因子及次因子进行统计学分析,寻找体表定位区域和效应特性。采用随机对照设计,抽取平和体质及痰湿体质各30例。选取腹部区域上的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任脉循经线及中脘穴为痰湿体质红外热图观察区域。应用医用红外热成像系统,采集红外热图。通过医用红外专用分析软件,对比相应温度数据。通过SPSS17.0统计软件分析,总结出痰湿质人群在腹部经穴上红外热图的特征性表现。结果:1、组间对照痰湿质组与平和质组的腹部区域脾经段红外热图At值,左侧:P=0.000(P<0.01),有统计学意义;右侧:P=0.000(P<0.01),有统计学意义;痰湿质组与平和质组腹部区域的脾经温度具有显著差异。2、组间对照痰湿质组与平和质组腹部区域胃经红外热图的At值,两组比较,左侧:P=0.000(P<0.01),有统计学意义;右侧:P=0.001(P<0.01),有统计学意义;痰湿质组和平和质组腹部区域的胃经温度具有显著差异。3、组间对照痰湿质组和平和质组腹部区域任脉红外热图的At值,两组比较:P=0.006(P<0.01),有统计学意义;痰湿质组和平和质组腹部区域任脉温度具有显著差异。4、组内对照平和质组左侧腹部区域三条经络△t值:P=0.212,(P>0.05),无统计学意义,三条经络温度无显著差异;平和质组右侧腹部区域三条经络对比:P=0.089,(P>0.05),无统计学意义,三条经络温度无显著差异。5、组内对照痰湿组腹部左侧三条经络,P=0.032(P<0.05),有统计学意义,其中脾经与胃经、任脉比较:P=0.000, (P<0.01),有显著差异;胃经与任脉比较:P=0.948,(P>0.05),无统计学意义。痰湿组腹部右侧三条经络对比:P=0.000,(P<0.01),三条经有显著差异,其中脾经与胃经、任脉比较:P=0.000,P<0.01,有显著差异;胃经与任脉比较:P=0.480,(P>0.05),无统计学意义。6、对比两组中脘穴与胃脘部分的△t值,P=0.000,(P<0.01),有统计学意义,差异具有显著性。结论:1、痰湿质组腹部区域脾经温度高于平和质组,胃经、任脉的温度低于平和质组;痰湿体质人群腹部区域脾经温度远高于胃经、任脉,胃经、任脉温度均偏低,无显著差异。2、痰湿体质人群中脘穴温度高于胃脘区域温度。3、腹部区域经络的温度对比以及中脘穴温度的高低,对痰湿体质的判定有一定的参考价值。4、红外线热图对体质判定有一定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