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十二五规划和党的十八大文件中,改善民生是现阶段我党一项重要任务,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内容之一,我国地域辽阔,农业人口居多,近些年来,农业灾害发生频繁,损失程度也不断增大,这极大影响了民生工程的建设。而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的顺利开展,有效地缓解了灾区农民的亏损程度,对增加农民收入以及稳定农业生产等方面作用巨大,极大地支持了农民的生产和生活。因此明确农业保险中的政府责任无疑是国家或政府履行职能,推动我国农业保险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国内外的理论与实践也表明农业保险的发展离不开政府支持尤其是政府财政补贴,然而农业保险政府财政补贴的最适规模是多少?财政补贴是否有效率以及效率的评价指标体系如何构建?这些问题的解决对于完善政府在农业保险中的相关责任,提高补贴效率以增加农民的经济和社会福利效用从而改善民生工程建设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本文基于农业补贴及财政支出效率相关理论,从农业保险财政补贴的经济效率与社会效率角度对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的综合效率进行评价研究,是对农业保险补贴效率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一种创新,同时相对于已有文献,本研究从农业保险补贴社会福利意义的视角增加了农业保险社会效率的评析研究,并将其纳入评价体系中,这为以后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方向。文章首先简要介绍了课题的研究背景、意义,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以及本文的创新与不足,并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进行简要评述。接着对相关概念和理论进行界定,对农业补贴相关理论及财政支出效率理论进行简要概述,在此基础上,提出效率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思路、构建原则和效率评价的方法,并基于财政支出效率等理论,通过构建经济效率和社会效率指标来评价和衡量农业保险的财政补贴效率,提出评价指标权重设计的原则和农业保险财政补贴综合效率值的计算方法。然后,本文对农业保险财政补贴经济效率与社会效率进行了评析。经济效率评价指标包括农业保险财政补贴的规模效率和资金使用效率;社会效率则包括农业保险的抗风险福利效率和抗贫困福利效率。进一步对各评价指标进行赋值和权重设计,对农业保险财政补贴综合效率进行实证模拟与比较分析。 研究结果表明:农业保险财政补贴的产出弹性为0.0816,即各地区政府对农业保险补贴额占当地农业产出的比率为8.16%时,财政补贴的规模效率最大,而所有地区都没有达到这样一个补贴规模;我国农村居民的消费平滑系数为0.5092,表明农业保险的实施开展有利于增加农业产出、拓展农民的消费水平,具有抵抗风险的福利效率;不同地区农业保险财政补贴综合效率值存在着显著性差异,政府财政补贴额、乡村人口数和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水平是影响农业保险财政补贴综合效率值的重要因素,而地区生产总值、农民的保费支出额对综合效率值的影响效果不明显。为此,政府应加大对农业保险的补贴力度,使补贴规模达到地区农业生产总值的8.16%,同时积极拓展农业保险制度设计与险种开发,提高农业保险财政补贴的抗风险福利效率,地方政府应结合地区农业发展实际,提供适合本地区特色和农业发展现状的补贴水平,提高农业保险财政补贴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