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俗话说,“五福寿为先”,表明长寿在中国老百姓心中占有重要地位。为了祈求长寿,人们除了探索种种延年益寿的诀窍、方略之外,还创造了种种寿神加以顶礼膜拜。寿神崇拜发展到现在已成为民间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民众的日常生活及精神生活产生着重要影响。本文分为绪论、正文和结语三个部分。绪论主要选题缘由、研究方法、意义和创新点、研究现状。正文则分为五章,每章内容如下:第一章分析探讨中国寿神崇拜这种民间信仰产生的文化成因。笔者认为不死观念是寿神崇拜形成的根源。不死观是原始先民恐惧死亡的心理影响下的产物,人们幻想现实生活里有不死地、不死药、不死民的存在,创造出服食不死之药、到达不死之乡以及修炼不死之术的方式来满足对生命长久的渴望。寿神崇拜正是在不死观念的基础上发展演化而来的。第二章分别从人文寿神和自然寿神两个角度对中国寿神崇拜的对象进行论述。在人物寿神方面,把寿神崇拜的人物谱系分为三类:一类是来源于神话中主司人类寿命长短的神话人物,如南极老人、西王母等;一类则是建立在生命信仰基础上的带有虚幻色彩的仙话人物,如麻姑、彭祖等;还有一类其他人物寿神,选取了非神话仙话中对民众影响较大的寿神人物。他们共同反映国人对生命长久的现实生活诉求。在自然寿神方面,则是从植物寿神、动物寿神两个角度对其进行阐述,反映了自然崇拜影响下人们祈求长寿的心理。第三章论述了中国寿神崇拜的民俗仪式。作为一种民间信仰,需要一定的仪式表达。本文对寿神崇拜的民俗仪式拟作两个方面的考察:首先,以“祈寿”为内容的节日仪式——重阳节;其次,以“祈寿”为内容的人生礼仪仪式。它们共同构成了丰富多彩的寿神崇拜仪式内容,是寿神崇拜的信仰因子在民众生活中的传承与体现。第四章阐释儒释道文化在中国寿神崇拜的形成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影响。在中国寿神崇拜的形成过程中,儒家孝文化、道家的长生追求,以及佛教的人世轮回观对寿神崇拜的内容有着丰富的补充,共同巩固着人们渴望长生久寿的功利心理,塑造着寿神崇拜里蕴含的生命伦理道德观念。第五章综合分析了寿神崇拜这一俗信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的影响:在民间艺术创作方面,寿神崇拜信仰里包含的丰富文化内容为其提供大量素材;在文学方面,促进中国长寿文学的兴起和发展;在人生哲理方面,寿神崇拜信仰体现了国人的反抗意识和积极进取的生命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