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概念隐喻角度进行文化负载词汇教学的试探性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xi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词汇作为构成语言的基本单位及首要要素,它是能独立使用的语音和语义的最小单位,但同时又承载着语言中最多的文化信息。可以说,词汇体现了一个民族特定的地理、社会以及意识形态特征。然而,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词汇与文化的关系以及具有文化内涵的英语词汇时常被忽略,导致学生对于目的语文化知识的匮乏,对于词汇意义一知半解。一方面,由于受传统语法-翻译式的教学方法影响,教师们倾向于运用先教语音,其次词形,再次意义的方法教学,对于词汇的跨文化语境及语用意义不太重视。另一方面,学生运用死记硬背的策略学习新词汇,结果发现词汇量不见增大,词汇用法不能完全熟练掌握及运用。在认知语言学领域,隐喻不仅仅被认为是一种修辞手段,而是一个概念化、经验化的过程,它构成了我们的思想和语言。概念隐喻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来研究词汇习得。它认为词语的意义不是固有的、一成不变的,而是根据人们在不同的会话场景下不同的认知语义联想。隐喻可以通过语言这个最重要的文化载体来传播,同时又以语言的形式来体现。词汇的文化内涵正是基于隐喻式思考和概念隐喻的联想而产生。在此基础之上,本文试图在概念隐喻的理论框架之下,以动物隐喻词汇为例分析特定文化负载词的隐喻认知,从而发现其隐喻的文化差异性及文化认知本质。在词汇教学过程中,通过教授学生隐喻认知思维,引导其发现并理解目的语文化及文化词汇的内涵,使其更加熟练的运用文化负载词汇,增强其语言运用能力。本文设计了一个将概念隐喻理论应用于文化负载词汇教学过程,来验证此方法的可行性与有效性。经过为期十二周的教学实验并经对比数据,证明实验假设成立,即将概念隐喻理论应用于英语文化负载词汇的教学活动是可行并有效的。通过此教学方法,学生学习及运用文化负载词汇能力得以提高,激发了学生对于目的语文化及语言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其语言运用能力及文化敏感性。最后,本文总结了此次研究发现,并指出了本文的不足之处及对于此研究的期望。
其他文献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完善基层民主制度。要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以扩大有序参与、推进信息公开、加强议事协商、强化权力监督为重点,拓宽范围和途
葵花籽作为新兴的中国农产品出口产品,与其他国家的产品相比,无论是从产品的颗粒大小,还是口感上在都具有优势。因此,中国葵花籽的贸易越来越受到中东国家以及非洲国家的欢迎,尤其
城市绿地具有生态、审美、游憩三大效益,给人们以返朴归真、回归自然的享受,是人们工作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随着人们物质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人们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国改革开放的重点事项和任务,学界关于“三农”的研究和讨论及相应的成果也一直颇丰。农地流转这一主题与“三农”问题有着十
地处偏远的少数民族地区长久以来根据本民族特色形成了植根于宗教禁忌、自然崇拜和神灵崇拜的族内禁忌规范,这些民族的传统文化习俗对少数民族自身的生息繁衍和当地生态环境的
公共行政价值反映了行政活动的基本原则和依托。我国正处在转型时期,市场经济的冲击,和谐社会的需要,公共行政价值的选择面临各方面的挑战。国内学界对我国转型时期的公共行
<正>所谓"南乐北渐",就是指中国南方的音乐逐渐向北方传播的文化现象。由于地理环境、生产生活方式等各方面的原因,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历来就南北有别,孔子曰:"……夫先王之制
泡桐(PaulowniaSieb.et Zucc)为玄参科泡桐属落叶乔木,其自然分布或栽培区遍布全国23个省(市)、自治区,是一种重要的优质速生用材树种。泡桐为异花授粉植物,易杂交,且能通过无性繁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我们党担负着团结带领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1]组织部门在贯彻党的政治路线、加强领导班子
为了探讨泡桐高干材培育技术,本文分析了不同家系及无性系之间的遗传差异性;采取了平埋,温室保护(18℃以上、24h日长)两种保护处理方式,对顶芽存活的影响,及顶芽存活后的接干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