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7年发生的美国次贷危机以其破坏性之强、波及范围之广刷新了危机纪录,如何应对系统性金融风险再次成为学术界与监管当局关注的重点。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将推动重大风险防范化解取得明显进展列为三大攻坚战之一。以此为背景,本文关注中国国家金融风险和区域金融风险的量化分析和监管对策。本文借鉴近年来宏观资产负债表领域的研究成果,尝试整理、汇编国家四部门资产负债表(1991-2013)和地区四部门资产负债表(2002-2015),并使用改进的未定权益分析法测算国家层面和地区层面的金融风险水平。运用上述宏观资产负债数据和金融风险数据,本文首先从国家层面揭示了宏观资产负债表规模扩张与结构变动的特征事实,并对我国宏观经济运行的主要风险点、部门间风险传染路径及传染程度做出了基本判断。进一步地,本文讨论了市场信心与流动性冲击对我国宏观金融风险的影响,并以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为例,对比分析了我国与欧元区的危机前特征。其次,本文将研究视角深入区域层面,对我国各地区的资产负债状况和金融风险状况进行统计分析,继而讨论造成区域性金融风险积增的宏观因素和条件。研究发现,信贷流动性不必然引起金融风险的积累,信贷资金的投放领域和配置效率才是造成风险积累的关键所在,信贷流动性滞留在虚拟领域以及地方政府以行政手段干预信贷配置过程均会造成宏观部门风险累积。进一步地,本文构建起以金融部门为核心的跨地区、跨部门风险传染网络,并运用空间计量方法分析区域性金融风险的传染路径。研究结果表明,区域性金融风险在演进过程中具有惯性特点,而本地和邻地的非金融企业部门、政府部门,以及邻地的金融部门风险均会向本地金融部门扩散传染。区域性金融风险的防范化解需要加强属地联动和部门间的协调统筹。再次,本文聚焦国民经济的关键领域——房地产领域金融风险的生成与积增。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以住房价格泡沫的破裂为导火索,以居民部门资产负债表的崩溃为发端。近年来伴随着我国住房价格的上涨,居民部门杠杆快速攀升,资产波动性显著增加,房地产领域业已成为威胁金融体系稳健性的新风险点。本文运用未定权益分析法的理论框架,提出了房价变动影响居民部门金融风险水平的“双渠道”假设,证实房价上涨是引起居民部门金融风险积增的重要原因,房价上涨将通过加剧居民部门资产价值波动性和推升居民部门杠杆水平,引起居民部门金融风险水平的加速积累。其中,波动率渠道是房价影响居民部门金融风险水平的主要机制。抑制住房价格持续快速上涨、防止住房资产价值出现大起大落是维护居民部门金融稳定的重要前提。最后,本文探讨了房地产领域金融风险的监管对策。抑制住房价格过快上涨与防范房地产领域风险是当前我国楼市调控的关键任务。本文在梳理解读2003年以来我国推行的楼市政策的基础上,构建了“楼市政策指数体系”并探寻我国楼市政策总体的演变规律和施政逻辑,进而对我国楼市政策的价格调控绩效和风险防控绩效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金融危机之后我国楼市政策对住房价格的调控绩效显著改善,对居民部门和金融部门的风险防控能力却显著下降。当前我国楼市调控已进入新一轮的紧缩阶段,抑制房地产泡沫膨胀的同时,不宜过度打压房价,要确保由杠杆率水平和信贷规模下降等带来的风险下降程度大于由资产贬值和价格波动引起的风险恶化程度,由此维持总体风险水平下降的政策效果。本文立足我国特殊的制度背景和数据条件,致力于提供更加科学的宏观金融风险测算方法和更加准确的测算结果,并以此为基础量化分析我国宏观资产负债表的扩张路径及宏观金融风险的动态演变,剖析我国宏观金融风险在地区间部门间的传染机制,讨论造成国民经济关键领域风险积累的主要因素和监管对策,为搭建起完整的系统性金融风险应对框架提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