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求中医药提高早期三阴性乳腺癌术后三年无病生存率,降低复发转移的疗效,挖掘中医药治疗三阴性乳腺癌的经验,提取治疗原则,核心处方和药物配伍。 方法:采用单组临床试验目标值法,设置目标值为86.4%,收集早期的三阴性乳腺癌患者,进行中医辨证治疗,随访至其术后三年,观察其三年的无病生存率,并与目标值进行比较,此次实验共需纳入70例受试者。从门诊数据库中抽取70例受试者的治疗处方,建立数据库,用频数分析,Apriori算法和聚类分析挖掘治疗三阴性乳腺癌的核心处方,常用药性、归经和药物配伍。 结果:本次研究共纳入70例三阴性乳腺癌患者,全部为女性,平均年龄56.73岁,最大年龄81岁,最小年龄31岁;其中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55例,乳腺保乳术9例,乳腺单纯切6例,右乳34例,左乳36例。病理类型为浸润性导管癌63例,其他恶性乳腺癌病理类型7例,Ⅰ期21例,Ⅱ期39例,Ⅲ期10例,淋巴结阳性者16例,淋巴结阴性者54例,中位随访时间为40个月,平均随访时间为47.13个月,发生肺转移2例,肝转移1例,骨转移2例,锁骨上淋巴转移2例,三年无进展生存率为94.3%,经统计分析得x2=1.92,P=0.0271(P<0.05,95%CI:88.8%~99.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数据挖掘共有1000张处方纳入到分析数据库,包含17949味,252种,44类中药,使用频率在50%以上的中药有白术、茯苓、石见穿、党参、莪术、龙葵、淫羊藿、半枝莲、首乌藤、合欢皮、百合11种中药。根据功效分类,使用频率最高的功效有清热解毒药、补气药、补阳药、补阴药等,252种中药共包含有平、温、寒、微寒、凉、微温、热、大热、大寒9种药性,其中寒性药(大寒、寒、微寒、凉)占比40.94%,温性药(大热、热、温、微温)占比30.23%,平性药占28.83%,252种中药共包含有甘、苦、辛、淡、咸、酸、微苦、涩、微甘、微辛、微涩11种药性,其中甘味(51.60%)、苦味(50.19%)、辛味(40.75%)药使用频率较高;252种中药的归经涉及全部12经脉:肝经(54.28%)、脾经(49.16%)、肺经(38.38%)、胃经(34.27%)、肾经(29.88%)、心经(24.74%)、大肠(7.35%)、胆经(6.18%)、膀胱经(2.71%)、小肠经(1.46%)、三焦经(0.72%)、心包经(0.66%)。根据频数分析和聚类分析,治疗三阴性乳腺癌的核心处方是白术、茯苓、石见穿、党参、莪术、龙葵、淫羊藿、半枝莲;关联规则及聚类分析显示针对三阴性乳腺癌兼症常用的药对有百合-知母、首乌藤-合欢皮、陈皮-半夏、苍术-厚朴、麦冬-五味子、柴胡-黄芩,三味药药组有首乌藤-合欢皮-黄连、首乌藤-合欢皮-磁石,四味药药组有首乌藤-合欢皮-百合-知母。 结论:中医药可以提高早期三阴性乳腺癌的三年无病生存率,其核心处方是白术、茯苓、石见穿、党参、莪术、龙葵、淫羊藿、半枝莲。组方以清热解毒药、补气药、补阳药、补阴药为主,药性平和,寒平温配伍均衡,寒性稍多,甘味、苦味、辛味药居多,药物多入肝经、脾经、肺经、胃经、肾经。根据关联规则和聚类分析可知,治疗三阴性乳腺癌兼证的常用药对有:夜交藤-合欢皮、百合-知母、苍术-厚朴、半夏-陈皮、麦冬-五味子、柴胡-黄芩,常用的药组有夜交藤-合欢皮-百合-知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