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导师李坤寅教授在二十余年的临床实践中观察到中医药治疗子宫腺肌病痛经疗效确切,同时作为全国第三批名老中医药专家欧阳惠卿教授的学术继承人,系统整理欧阳惠卿教授治疗子宫腺肌病痛经的常用方药并认为子宫腺肌病痛经以“血瘀”为本创制“化瘀止痛方”。纵观目前国内外关于子宫腺肌病的研究,暂未涉及到中医药治疗子宫腺肌病作用机理的探讨,为此我们设计了本研究拟全面、系统地观察“化瘀止痛方”的临床疗效及其对子宫腺肌病痛经患者前列腺素(PG)、催产素(OT)的影响借以初步探讨中医药缓解子宫腺肌病痛经的可能作用机理,并将CA125作为疗效观察的指标以客观地衡量“化瘀止痛方”的临床疗效,为继承、发扬名老中医药专家宝贵的临床经验、为进一步开发中药新药做好基础研究。方法:采用自身前后对照的方法,选择来自于2007年10月~2008年4月到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妇科门诊就诊以痛经为主诉的20例子宫腺肌病患者,于经前第3-7天至月经结束期间服用“化瘀止痛方”(五灵脂、田七、没药、广木香、延胡索、乌药、白芍、甘草、浙贝母、猫爪草),每日一剂,早晚两次,饭后半小时服,连续治疗一个疗程(3个月经周期)。治疗前后分别由患者根据自身月经的期、量、色、质和其他伴随症状填写《月经症状自评量表》、根据痛经情况填写《痛经强度评分观察表》,并在治疗前末次月经干净后及停药后第一次月经来潮干净后3-7天内行腹部B超检查了解子宫大小情况。于治疗前末次月经最初48小时及停药后第一次月经最初48小时内抽取肘静脉血,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患者血清CA125、PGF2α、PGE2和OT的值。结果:所有患者在治疗期间痛经明显减轻,痊愈0例,显效9例,有效9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0%,其中2例治疗结束1个月后妊娠;全部病人均于用药后月经期、量、色、质及伴随症状较前好转,月经症状自评量表评分显著下降,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痛经程度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χ2=28.89,P<0.01),痛经程度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治疗后子宫体积平均缩小8.6%,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患者经期血清CA125、PGF2α、PGE2、OT水平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且观察到患者经期血清PGF2α、PGE2、OT水平与痛经评分之间存在正相关,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相关系数r分别为0.877、0.826、0.765,P均<0.01);血清CA125水平与痛经评分之间无明显相关(相关系数r=-0.318,P>0.05)。结论:①“化瘀止痛方”能够明显减轻患者的痛经症状,使其正常度过月经期;可使月经周期规则,经期缩短,减少经量,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使子宫体积有所缩小(平均缩小8.6%),从而较好地缓解临床症状,控制病情的发展。②CA125可作为子宫腺肌病治疗前后疗效观察的可靠指标,但与痛经程度无明显相关。③在子宫腺肌病痛经的发病机制中,证实子宫腺肌病痛经与PG、OT有关,且痛经程度与经期血清PG、OT水平呈正相关。④“化瘀止痛方”治疗子宫腺肌病痛经的作用机理可能是通过降低经期血清PG、OT水平实现的。但是由于目前对子宫腺肌病痛经的确切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故化瘀止痛方是否还通过其他机制防治子宫腺肌病痛经仍有待于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