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知觉干扰效应是指更残缺刺激的呈现使部分残缺的同一刺激的识别发生困难。已有研究表明,初始点、终止水平、注视时间、学习方式、策略使用、个体差异、空白间隔和呈现顺序均会影响知觉干扰效应的产生。目前,错误假设说、竞争激活模型、失匹配假说和特征调节搜索模型是解释知觉干扰效应较有影响的四种理论。然而并没有一种理论可以很好地解释和预测该效应的发生。理论解释的不一致源于错误假设的影响尚无定论。知觉干扰效应的产生与横向竞争无关的结论能否推论到音乐刺激以外的实验材料中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虽然知觉干扰效应四种主要的理论解释的主张各有不同,但是均强调更残缺的初始呈现在知觉干扰效应形成中的重要作用。知觉干扰效应的形成是源于更残缺的初始呈现,还是递进呈现过程中未能提供足够的识别信息,仍有待专门的实验研究。因此,本研究通过对额外信息的呈现位置、呈现类型、呈现时间以及线索步数的研究,结果发现:
(1)模糊汉字的识别存在明显的知觉干扰效应;
(2)额外信息的呈现位置显著影响了知觉干扰效应的产生,呈现位置在递进序列中由前到后的变化引起知觉干扰效应由无到有的变化;
(3)初始呈现与终止水平相同的情况下,递进序列的线索步数越多,知觉干扰效应越大;
(4)尽管额外信息的呈现类型不同,但是较清晰图片的出现均显著改善了被试在递进条件下的识别,知觉干扰效应消失;
(5)当额外信息的呈现时间大于0.5秒,被试的识别不存在知觉干扰效应;
(6)知觉干扰效应的形成可能主要源于递进呈现过程中未能提供足够的识别信息,而非单纯的更模糊图片的出现。因此实验不支持错误假设说、竞争激活模型和失匹配假说对该效应的理论解释;
(7)视觉领域知觉干扰效应的形成似乎与横向竞争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