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蛋白尿是肾脏病实验室诊断和疗效判断的重要指标之一,关系到肾脏的病程、治疗和预后,目前现代医学对慢性原发性肾小球疾病蛋白尿治疗,主要根据临床表现、24小时尿蛋白定量及病理结果,多使用ACE I或ARB类药物、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其副作用很大,而且病情容易反复。而中医药在消除蛋白尿、缩短疗程、减轻副作用、提高免疫力等方面有着较大的优势。研究目的:本研究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尝试从蛋白尿这一微观表现出发,探讨慢性原发性肾小球疾病患者蛋白尿的中医证候特点,进而得出主要证型,分析主要证型与临床疾病、实验室指标的关系,从而有利于指导蛋白尿的微观辨证。特别是针对临床上蛋白尿无证可辨时,可结合24小时尿蛋白定量、相关实验室指标及中医的舌、脉,进行辨证,有利于早期疾病的治疗。本论文包括文献综述和临床研究两个部分。文献综述共两篇。第一篇介绍了蛋白尿的现代医学研究概况及进展。包括蛋白尿的概念、发生机理、检测方法、损伤肾脏的机制、及对心、脑、全身血管、代谢、免疫、内分泌等的影响。着重介绍了由蛋白尿引起的组织器官、内分泌系统等的变化;并简单介绍了蛋白尿的现代医学治疗情况及不足之处。第二篇介绍了慢性原发性肾小球疾病蛋白尿的中医研究概况。包括中医对慢性原发性肾小球疾病蛋白尿病因病机的认识,各医家论治慢性原发性肾小球疾病蛋白尿的特点,以蛋白尿为主的各种慢性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的中医证候研究情况,以及慢性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的辨证分型与实验室检查和病理的相关性研究,即微观辨证的研究。研究方法:临床研究部分对138例慢性原发性肾小球疾病蛋白尿患者进行了调查。按尿蛋白定量分为三组,A组<1.0g/24h;B组≥1.0g/24h且<3.5g/24h;C组≥3.5g/24h。根据《2002年中药新药治疗慢性肾炎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的慢性肾炎中医证候诊断标准.进行辨证分型。收集相关临床资料,包括一般资料(性别、年龄、病程、收缩压、舒张压)和实验室指标(钙离子、血肌酐、肾小球滤过率、白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D-二聚体、免疫球蛋白和补体)。统计学软件使用SAS8.2,以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本研究收集138例病人,辨证分型以本虚标实证为主,单纯本虚证和标实证较少;C组的本虚标实证出现频率高于A和B组。A组以脾肾气虚为主;B组以气阴两虚为主;C组以脾肾阳虚为主;标实证中的湿热证和水湿证在各蛋白尿组出现频率均较高,水湿证随尿蛋白定量增加,出现频率有增加的趋势。A、B、C三组主要证型均容易兼湿热证,C组脾肾阳虚型易兼水湿证。实验室指标中,C组脾肾阳虚型血清钙离子、IgG及白蛋白较其他组主要证型明显降低,胆固醇和D-二聚体较其他组主要证型升高,并且C组脾肾阳虚型比非脾肾阳虚型血清钙离子和IgG明显降低,有助于尿蛋白定量≥3.5g/24h脾肾阳虚型的判断;B组内非气阴两虚型的白蛋白低于气阴两虚型,从侧面有利于尿蛋白定量≥1.0g/24h且<3.5g/24h气阴两虚型的判断。C组脾肾阳虚型和B组气阴两虚型的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高于A组脾肾气虚型,而仅有C组脾肾阳虚型和A组气阴两虚型相比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慢性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以蛋白尿为主者,中医辨证分型以本虚标实证为主;本虚证型中,轻度蛋白尿以脾肾气虚型为主,中等量蛋白尿以气阴两虚型为主,大量蛋白尿以脾肾阳虚型为主;标实证中,湿热证与蛋白尿关系最为密切,其次是水湿证,大量蛋白尿脾肾阳虚型易兼水湿证。大量蛋白尿脾肾阳虚型钙离子、IgG和白蛋白降低,胆固醇和D-二聚体升高;且大量蛋白尿脾肾阳虚型的钙离子与IgG低于非脾肾阳虚型;中等量蛋白尿非气阴两虚型的白蛋白低于气阴两虚型;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在大量蛋白尿脾肾阳虚型和中等量蛋白尿气阴两虚型均升高,仅前者与轻度蛋白尿脾肾气虚型有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