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2-氨基噻二唑类衍生物的设计、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

来源 :郑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1231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噻二唑杂环类化合物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比如抗菌抗肿瘤等,在医药领域备受关注。利奈唑胺是第一个上市的恶唑烷酮类新型抗菌药,具有很强的抑制革兰性阳性菌的作用,其恶唑烷酮结构单元的电子等排体同样具有良好的抗菌活性。   鉴于上述研究结果,本课题拟设计以噻二唑环替代恶唑烷酮结构合成新型利奈唑胺类似物,以期获得活性更好更具价值的化合物。   具体研究工作如下:   第一,以3,4-二氟苯甲醛为起始原料,通过取代、氧化、成环、酰化等系列反应合成了2,5-二取代-1,3,4-噻二唑类化合物。目标化合物经IR、NMR等进行了结构确证,其均未见文献报道。   第二,采用肉汤稀释法在50μg/ml、10μg/ml浓度下评价了所合成化合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革兰氏阳性菌)、鲍曼不动杆菌(革兰氏阴性菌)、大肠杆菌(革兰氏阴性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白色念珠菌(真菌)五种菌的体外抑菌活性。结果表明,所有化合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鲍曼不动杆菌、大肠杆菌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都没有明显的抑制活性,个别化合物对白色念珠菌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其中化合物4h、4r在50μg/ml时对白色念珠菌的抑制率达到95%和92%以上。   第三,采用MTT法评价了目标化合物对人体食管癌细胞、乳腺癌细胞和胃癌细胞增殖抑制活性,评价的部分化合物表现出了良好的增殖抑制活性。其中化合物4e对人体食管癌细胞株的IC50值为5.272±0.767μM,优于阳性对照药物5-Fu。   综上,本论文设计合成了新型的噻二唑类化合物22个,均未见文献报道。并评价了抗菌、抗肿瘤活性,结构表明5位的取代基对活性具有显著地影响。由于所合成的化合物溶解性非常差,部分化合物未取得活性数据,同时也可能是导致个别化合物活性较差的原因。
其他文献
为了寻找独角莲块茎抗肿瘤的活性物质基础和合理开发利用独角莲。本研究以独角莲块茎粉为原料,采用超临界CO2萃取技术和匀浆萃取技术两种提取方法进行提取,所得的超临界CO2提
内生真菌(endophytic fungi)是指那些在其生活史中某一段时期生活在植物组织内,对植物组织没有引起明显病害症状的真菌,包括营表生的腐生真菌和对宿主暂时没有伤害的潜伏性病原真菌和菌根菌。近年来的研究发现,植物内生真菌具有抗真菌、抗肿瘤和抗氧化等作用,同时与植物有一定的共生进化关系。这些作用的存在与植物内生真菌产生的新天然产物,甚至可以产生与宿主植物相同或相似的代谢产物有很大的相关性,因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