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的士人意识与元代以前“士不遇”文学主题

来源 :陕西理工学院 | 被引量 : 3次 | 上传用户:yufan1234567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从孔子算起,中国“士”的传统至少已延续了两千五百年,而且流风馀韵至今未绝。士在中国历史上的作用及其演变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现象,绝不是任何单一的观点所能充分说明的。但是无可争辩的,文化和思想的传承与创新自始至终都是士的中心任务。汉代社会疆域扩大,天下一统,这样的时代氛围造就了司马迁开阔的眼光,宽广的胸怀,形成了他大一统的民族观念。西汉前、中期,整个社会笼罩着天人感应的神学思潮,作为史学家兼思想家的司马迁,以“究天人之际”为其撰写《史记》的宗旨,以人物为中心,把士人阶层作为关注的重点对象。纵观《史记》一书,无论是记录王朝兴衰存亡,还是叙述人物的成功失败,司马迁都充分肯定人的作用,体现了一种重人事的历史观。司马迁在一些篇章中,还对天道进行了质问,有抱怨天命不公、相信天命的心态,在天人关系的认识上有矛盾之处。在肯定人的主观能动性方面,他写了士人们清醒的选择自己所要走的人生道路,去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在相信天命的方面他写了士人被命运捉弄的悲剧。《史记》中士人自强不息、知耻要强、弃小义雪大耻,充满超越平庸的倜傥之“气”,这些人格特征,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以道自认,追求以天下人利益作为个人的奋斗目标的价值观,与统治者阶级只追求个人利益的价值观之间是不相容的,于是产生了“士”不得通其道的悲剧。在中国漫长的文学发展史上,感士不遇主题是众多经久不衰的文学题材中极为典型的一种。贾谊的《吊屈原赋》、《鵩鸟赋》、董仲舒的《士不遇赋》、司马迁的《悲士不遇赋》,形成了“士不遇”文学的雏形,在这三者影响下,后世文人士大夫多有“士不遇”为内容的文学作品,确立了“士不遇”文学主题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中国文人士子“士不遇”的情感特征总的来说是忧愤愁苦、怨而不怒,但又能保持达观的心态,在文学作品中寄托自己的感情。当然随着社会的发展,文人士子们对“士不遇”的心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以天下为己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是没有变的。
其他文献
负债经营是商品经济条件下一种行之有效且难以回避的经营方式。本文就如何提高企业的偿债能力,通过对影响偿债能力外部及内部因素的分析,指出企业提高偿债能力应从企业的债务
“百年中文,内忧外患”,用白先勇这句话来形容20世纪80年代以来当代学者们对“汉语危机”的关注与忧思正是恰到好处。“内忧”及“外患”的双重压力,使得汉语遭受到了空前的
近日,赶集网与数字100市场调研公司联合发布了《95后新蓝领现状报告》。此次调查覆盖了36个一、二级城市和38个新蓝领职业,从职场现状、职场心理、职场规划以及生活状态等维
MOOC是一种新兴的在线教育模式。本文结合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将MOOC引入计算机基础教学中,介绍了如何将MOOC于传统教学模式相融合,实现线上线下结合,课内课外的混合
<正>清洗消毒是养猪场所有生物安全程序中的关键组成部分。其目的并不是使环境达到完全无菌的状态,而是使病原负荷显著降低到疾病不能传播的程度。任何清洗消毒程序都含有许
地下综合管廊如今仍处于不断探索的过程中.通过对国内某机场地下综合管廊工程的分析,从重点需要解决的问题、给排水设计、暖通设计和电气设计等方面对该工程作出设计探索.
2018年的全国国库工作会议深入分析了当前国库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情况和新问题,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供给侧改革不断深化,国库工作面临新的挑战,也迎来了新的机遇。本文
韩少功是极富创造力的作家,“伤痕”、“寻根”等庞大的历史布景之中,他总占有一席之地。但细观他的创作,会发现他的眼光主要聚焦于乡土。本文将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关注韩少
麦家被称为“新智力”小说的开创者,他的《解密》获得了中国小说学会2002年中国长篇小说排行榜第一名、第六届国家图书奖和第六届茅盾文学奖的提名,他的《暗算》获得了第七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