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突状细胞诱导白血病细胞分化及其作用机制的初步研究

来源 :泰山医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ionaz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建立体外扩增C57BL/6小鼠树突状细胞(DC)的方法:应用反复冻融法制备FBL-3小鼠红白血病细胞肿瘤抗原并致敏DC,观察致敏DC培养上清对FBL-3小鼠红白血病细胞的诱导分化作用,初步探讨DC诱导白血病细胞分化作用的机制,为白血病的诱导分化治疗提供一条新的途径。 方法: ①应用1ng/ml白介素-4(IL-4)和10ng/ml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联合诱导培养C57BL/6小鼠骨髓细胞,光镜和电镜观察DC发育过程中形态学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DC表面分子CD80、 CD86、H-2Kb及I-Ab的表达情况。 ②常规培养并收集C57BL/6小鼠红白血病细胞,反复动融法制备FBL-3肿瘤抗原,收集备用。 ③制备的FBL-3肿瘤抗原与培养的C57BL/6小鼠DC共孵育,致敏DC。 ④用ELISA法分别检测未致敏DC和致敏DC第8天培养上清中IL-12的浓度。 ⑤分四组:标准IL-12组(阳性对照组);用致敏DC第8天的培养上清与FBL-3细胞共培养72小时组(致敏组);用未致敏DC第8天的培养上清与FBL-3细胞培养72小时(未致敏组);RPMI-1640组(阴性对照组)。分化后细胞分别用瑞氏染色记数单核细胞数、透射电镜观察细胞的超微结构、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表面CD14分子的阳性表达率,观察三组的有何不同,并分析FBL-3细胞分化情况与IL-12浓度的关系。 结果: ①用IL-4和GM-CSF联合培养小鼠骨髓细胞3天后,可见细胞形态发生改变,细胞形态不规则;培养第6~8天,细胞表面出现较多毛刺样突起,拉长,为典型的DC特征;流式细胞仪检测DC表面分子有CD80、CD86、H-2Kb及I-Ab表达。 ②致敏DC培养第8天DC上清中IL-12的浓度为:630.82±43.96pg/ml,未致敏DC培养第8天DC上清中IL-12的浓度197.37±15.6pg/m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③经致敏DC培养第8天上清作用后的FBL-3细胞36.99±3.61%转化为单核细胞,经未致敏DC第8天DC培养上清作用72小时后的FBL-3细胞19.4±4.07%转化为单核细胞,致敏与未致敏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透射电镜见:经致敏DC培养第8天上清作用后的FBL-3细胞部分具有了典型单核细胞的特性,如马蹄状核、细胞核核膜完整、线粒体、核糖体等细胞器清楚,而未致敏组上述特点少见;流式细胞仪分析显示:致敏DC培养第8天上清作用72小时后的FBL-3细胞分化后细胞表面CD14分子表达阳性率为35.35±3.32%,经未致敏DC第8天DC培养上清作用72小时后的FBL-3细胞分化后细胞表面CD14分子表达阳性率为16.08±3.07%,两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④对各组细胞的诱导分化率和培养上清中IL-12的浓度作相关性比较,结果显示两者高度相关。 结论: ①应用IL-4联合GM-CSF培养小鼠骨髓细胞,可大量扩增成熟DC,培养的DC符合其自身的特性。 ②FBL-3细胞经致敏DC培养上清的诱导能转化为单核细胞(且转化率明显高于未致敏DC培养上清),转化后的单核细胞符合其自身的特性。 ③转化为单核细胞的比例与培养上清中IL-12的浓度成高度正相关关系,提示DC培养上清诱导作用的机制与IL-12有关。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环磷酰胺(CTX)节律化疗对荷人卵巢癌(OC)裸鼠瘤组织血管生成的影响及作用机制。 方法: 1、BALB/c nu/nu雌性4~6周龄裸鼠腹腔接种OC细胞,建立荷人OC裸鼠模型。
目的:观察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诱导周围神经再生的作用,为临床遇到的周围神经缺损病例寻找一种方便可行的修复方法。 材料与方法: 1.MSCs的采集、
公开课作为日常教学的特例和精华,脱胎于日常教学又远远高于日常教学.鉴于公开课的典型性与影响的巨大,一直以来人们从未停止过对它的关注,肯定声和否定声此起彼伏,各种探讨
目的:  通过在前臂标本上对腕舟骨行经皮闭合穿入导针,寻找最佳入针点及最佳穿针方向;探讨采用经皮Acutrak-Ⅱ型螺钉固定治疗急性无移位舟骨腰部骨折中的临床应用及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