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从不同年龄段的语用主体与交际方式、语言及非语言材料等语体因素的关系着眼,对现代汉语语体进行共时态下的历时研究。文章认为,语体是语用主体语用能力的共体性特征的体现,是处于不同年龄阶段的语用主体由于生理状况、心理能力、认知水平、社会化程度等原因的制约,在运用交际方式、语言及非语言材料等语体因素时所形成的特点的综合,具体表现为由身体交际方式(相对应的身体语)、口头交际方式(相对应的口头语)、实物交际方式(相对应的实物语)、书面交际方式(相对应的书面语)等交际方式和由词语、句式、语音手段、辞式、章法、符号、图表等语言及非语言材料共同组成的特点的系列。语体随着语用主体从出生、上学、职业化直到晚年以后的人生发展不同年龄阶段而呈现出习得上的不同特征。语体具有习得性,这种习得性又具有渐进性、阶段性和终身性。语用主体对语体的终身性习得经历一个对原型语体的靠近和偏离的过程,靠近分为边缘性靠近和原型性靠近。原型语体即日常语体,是初民交际的历时传承,交际方式、语言及非语言材料等语体因素具有基本性、广泛性、历时性等特征。语用主体的终身性语体习得,以出生(0岁)、进入小学(6、7岁)和开始职业化(18岁左右)为分界点,分为四个阶段:语用主体脱离母体的一刹那(0岁)之前,是语体习得零(潜语体)阶段;从出生(0岁)到进入小学(6、7岁),是语体习得学龄前阶段;从进入小学(6、7岁)到开始职业化(18岁左右),是语体习得学龄阶段;从开始职业化(18岁左右)到晚年以后,是语体习得职业化阶段。我们主要考察语体习得学龄前、学龄、职业化三个阶段。语体习得零(潜语体)阶段,语用主体脱离母体一刹那之前,并不是一块“白板”,而是已经具备了独特的活动能力,为即将到来的交际准备了潜能。语体习得学龄前阶段,语用主体的语体习得由零语体向原型语体作边缘性靠近,交际方式由与本能性叫(哭)喊相伴随的身体方式发展到身体方式、口头方式,再到身体方式、口头方式、实物方式的交叉、综合运用;语言材料的选择可能性很小。语体习得学龄阶段,在学龄前阶段语体习得的基础上,语用主体的语体习得向原型语体作原型性靠近并准备偏离原型语体,交际方式在已有的基础上开始习得起质的“飞跃”的书面方式;逐渐在语用中习得语言及非语言材料的选择可能性,交际方式和语言及非语言材料等的可选择度逐步增大。语体习得职业化阶段,语用主体的语体习得在继续习得原型语体的同时,对原型语体进行偏离,交际方式、语言及非语言材料等语体因素的可选择度趋向终身性语体习得的最大值并具有典型的职业化特征。<WP=6>语用主体终身性语体习得的目标是形成“语体集合”、日益接近语体习得饱和度,但任何一个个别的语用主体都不可能习得全部的语体。职业化阶段以前,语体以习得为权重;职业化阶段,语体以运用为权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