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出生的学生们进入大学和社会,人们发现他们身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问题:很多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在家缺乏劳动锻炼。生活自理能力不强。由于家庭或社会的影响,不善与人交往。在大学期间,他们或者少言寡语或者表达有问题,被人孤立。面对逐年增加的毕业生,求职择业的压力越来越大。很多大学生都感到前途茫茫,对未来失去信心。任课教师也发现本科学生所面临的许多学习问题多是由深层的自我认知、人际情感关系等生活与心灵问题引起的,如自尊心低下,缺乏持久亲密关系,并导致潜在危险行为。每一个自杀、退学等悲剧事件背后都有一个命运不幸和生活破碎的故事。 一些学者和教育专家们也认识到了这个问题,因而提出了一些解决办法。任务型语言教学法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提出来的。该种教学法也被写入了2003年的教学大纲。任务型教学法被认为是培养学生诸如学习兴趣,学习动机、自我学习效率、移情、团队精神等情感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现代汉语词典》中这样界定"教育",即教育是帮助下一代准备进入社会生活。 任务型语言教学法是二语教育方面教学法上的一种改革。它在教学上的应用最早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其目的是让二语学习者通过完成任务的方法来学习目标语。尽管目前人们对这种教学法的兴趣越来越浓厚,并且在国际上做此类相关研究的人也越来越多。可是在中国却很少有人对该种教学法做详尽的实证性研究。同样也没有人对该种教学法对学生品格建造的影响有过系统地研究。 因此,本篇论文的目的就是对任务型语言教学法对学生品格建造影响的研究。全文共分五章。 第一章是本文的文献回顾,共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阐述的是任务型教学法的定义、组成成分及一些理论原则;第二部分分析了任务型教学法的基本原理,主要探讨的三个理论:建构理论、人文理论及社交理论。 第二章论述的是学生品格的问题。作者主要从三个方面来阐述这个问题:(1)学生的品格教育的定义,品格教育的发展历史及品格构成的要素;(2)品格教育的实施在西方已经有三百多年的历史。(3)在中国该项研究还处于初始阶段,中国的学者们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作者在此追溯了品格教育国内外的发展史,品格教育的发展趋势及其目前所关注的问题:为了使品格教育再次具有高度的研究价值和完全的一体化特色,素质教育工作者们将主要致力于减少社会问题研究,并将投身于学校教育的有效性研究上。本章同时也列举了品格构成中的四十九个主要组成成分。 第三章作者充分探讨的是任务型语言教学与学生品格发展之间的关系。作者从两个方面开展了该问题的研究:情感和动机。都知道高智商为学生提供的不过是学习上良好的认知条件,但却不意味着学习上的一定会取得好成绩,因为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是情感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在语言教学过程中为了培养出一个全面的人才应该强调把学生的认知与情感结合起来。一个学习者只有既发挥了他的认知能力又发挥了他的情感能力才能意识到自己的全部潜能所在。我国教育家梅贻琦也提出"生活为本,学术为末"的思想。动机是二语学习方面另一个重要的因素。它能够促使学习者去开始一个学习过程并把它进行下去。一个二语学习者的学习动机越大,他在二语学习方面花费的时间和精力也就越多。因此其成功的可能性也就越大。除了从认知的角度探讨动机的因素以外,笔者还探讨了动机与任务型语言教学的关系。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1)动机与外语教学的关系;(2)任务型教学与学习动机的相关性;(3)任务型教学与以课程为主体的动机组成成分;(4)任务型教学与以小组为主体的动机。 第四章的内容是资料分析。为了研究品格建造与任务型教学之间的关系,作者这里采用了一些调查问卷。这些调查问卷的结果表明:在任务型教学中,学生学习英语的态度会有所改变,并且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也得到了提高,同时任务型教学丰富了他们的生活体验,改进了他们的认知能力,为学生们创造了更多的实践、参与、合作和交流的机会。这也表明学生们的情商得到了提高即品格受到了影响。 第五章作者论述的是该论题的意义。作者从两个方面对此进行了论述:(1)任务型教学促进了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合作;(2)任务型教学为学生提供了综合的知识输入输出过程。当谈及学生之间的交流时,发现任务型教学鼓励学生相互合作,并使学生们对于所参加的教学活动持积极肯定的态度,增加了他们语言实践的机会,消除了他们的心理障碍,给他们以自信,改变他们对于自己所犯的语言方面的错误的态度,提高了他们的自信与自尊。至于语言的综合输入与输出,获得的信息是小组活动帮助学习者获得了更多的知识的综合输入,而在知识的输出过程中,学习者也把综合全面这一特色同时传达给了别人。 本文的最后一章是结论部分。它概括总结了任务型教学对学生品格建造的影响。首先,它使学生能够充分地发展他们的社交和语言技能。其次,这种教学法不仅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语言习得能力,而且减少了他们对老师的依赖,提高了他们独立自主学习的能力。论文的结尾作者进一步指出:学生品格的培养不能仅仅局限于语言教学,它应该被贯穿于一个人的一生的全面的发展过程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