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中国基础教育当前面临的重要命题,可以分为权利平等、资源均衡和优质均衡三个阶段,分别体现教育起点公平、教育过程公平和教育结果公平。自《义务教育法》颁布以来中国政府致力于义务教育的普及且成果斐然,而江苏等教育发达地区在“科教兴省”和“人才强省”的战略指导下,已经从义务教育发展“初级均衡”阶段迈向“优质均衡”阶段,关注点从受教育者“量的扩张”转向义务教育“质的提升”,在保障公平的基础上追求高位发展,迈向高水平、高质量地普及义务教育发展阶段。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以机会平等和资源均衡为前提,是在实现受教育机会平等和资源均衡配置之后所追求的一种高位发展。优质均衡是优质和均衡的结合,均衡是前提,优质是关键,其内涵是在资源均衡基础上追求教育质量的优化和提升,指向教育质量的优质与均衡。优质均衡就是在均衡的基础上追求优质,是质量与公平的统一,以教育质量均衡为核心。教育质量均衡包括教育输入的质量均衡、教育过程的质量均衡和教育结果的质量均衡,追求的是“人人上好学”,让每一个受教育者都能得到适切的优质教育,实现全面、个性化发展。优质均衡发展是遵循底线合格基础上的自主发展,是底线均衡下的内涵式发展,同时也是差异均衡和特色发展的结合,保留差异、尊重差异,并充分利用差异、变差异为特色,从内部“生成”自身的特色。笔者在探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深刻内涵的基础上尝试建立优质均衡发展的指标体系,分为3个一级指标(教育输入质量均衡、教育过程质量均衡和教育结果质量均衡),13个二级指标(生源、师资、学校、教学、管理、课程、特色、文化、教师专业发展、学生学习投入、社会资源支撑、学生发展和学校声誉)以及43个三级指标,并分别用5个级别的满意度指标来具体衡量。 本文依据上述指标体系对江苏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示范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江苏省在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过程中取得了显著成效,已经从初步均衡稳步跨入优质均衡阶段,教育质量趋于整体优化。从教育输入质量均衡的实证分析看,学校生源大体呈均衡化分布,择校现象有所改善,师资力量分布较为均等,学校能够提出清晰明确的长远规划和办学思路,但地区之间仍然存在差异。从教育过程质量均衡的实证分析看,义务教育在教学、管理、课程、文化、教师发展等方面都实现均衡化发展,教育过程质量稳步提升。从教育结果质量均衡的实证分析看,学生在知识、个性、创新与实践能力等方面多元发展,学校人才培养质量获得多方肯定和赞誉,群众认可度和社会美誉度进一步提升。但在当前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还存在学生作业多压力大、教师素质有待提升、评价方式单一、对教育质量重视不够等问题。 江苏省各地在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过程中采用了不同实践措施,如连云港的“托管”、如皋的“活动单导学”、张家港的“教师队伍建设”以及苏州的“特色兴校”等模式。在对上述具体实践案例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本文试图从优化教育资源,探索学校共享合作机制;推进教学改革,完善人才培育模式;创新教研制度,健全教师专业发展机制;完善课程体系,弘扬学校文化以及构建特色学校等方面入手,为提供优质、高效的义务教育创造良好的环境,从而引领义务教育在探索优质均衡发展的道路上不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