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余华的小说以极具文化冲击力的个性化写作引起文坛瞩目,九十年代以来更因其长篇小说的成就倍受评论界的关注。对余华作品的研究可谓比比皆是,不同的评论家或是对单篇文本的解读,或是对某一主题的分析,更多的则是对叙事方式或作品风格的关注。还有一些评论文章把余华转型前后的作品分割开来进行评论。对于作者的“苦难”主题研究也不在少数,本文试图从作者文章将“苦难”上升到中国现当代苦难史诗的高度进行分析,结合其不同时期小说的思想意蕴,以期深入考察作品中作者对苦难的关注。本文对余华作品的赏析包括五部分:一、引言。引言部分简单介绍了论文题目的由来以及当前文坛对余华的关注程度。二、苦难的根源。余华特殊的童年经历和职业生涯,造就了余华作品对血腥、暴力的冷漠以及对苦难的关注,同时,对于现实真实的表达始终是余华矢志不渝的创作追求。在创作中表达真正属于个体的生存认知首先必须穿越生活常识与经验的表层,回到被遮蔽的真相,并让人深刻体验到:苦难本就是一种存在,你无须逃避也无法逃避,我们需要做的就是要面对苦难。三、苦难的宿命。本部分主要对余华前期作品表现出的宿命意识进行剖析。余华作品中的人物几乎一开场就注定了悲剧的命运,接下来的就是一波又一波悲剧的悲情演绎。早期小说中苦难的呈现基本上是带着一种宿命意味的:人活着就注定要受苦。四、苦难的超越。余华前期小说(主要是1980年代作品)中我们看到的只是弥漫的阴霾和鬼气,是令人毛骨悚然的暴力、杀戮和死亡,是令人喘过气的黑夜般的生存的悲苦。而进入1990年代,虽然余华小说中的苦难依旧是沉重的,但却有了新的形态和意义,即有了生命本体意义上的深层悲哀,主要表现为苦难的救赎,在作品中出现了苦难的曙光。五、结语。总结余华作品的苦难意识以及在现当代文学中的地位。余华凭借对人类生存苦难的敏感与关切,以对困难的独特叙述方式勾勒出一部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苦难史诗,而使余华吸引着读众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