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根据舒尔曼(Shulman,1987)所提出的“学科教学知识” (PedagogicAlContent Knowledge,简称“PCK”)这一概念,以及其他学者(Freeman & Johnson 1998,Richards 1998 et al)对该概念的发展,试图解释外语教师教育课程中PCK的本质与特点,从而提倡一种基于教师“个人理论”发展的知识观和教师知识发展观。
为此,本研究选取了我国具有代表性的两门外语教师教育课程文本(一个是北京师范大学王蔷教授主编的《英语教学法教程(第二版)》,一个是海南师范大学韩刚教授及其研究小组编写的教学资料《3DR英语学科教学法课程》)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与对比性分析,试图回答一系列的问题,如,这两门课程内容主要为英语师范生提供哪些知识?这些知识有何不同性质和特点?它们可能怎样影响英语师范生对外语教学的个人理解(个人知识)?这些不同的知识表现出人们对PCK怎样不同的理解和解释?人们对PCK的不同理解反映出教师怎样不同的知识观和教师知识发展观?对以上问题的探讨,有可能为我国英语学科教学论课程的开发和建设,为英语教师教育者反思自己的教师知识观提供参考性的信息和意见。
本研究的讨论框架主要源于对国内、外学者关于“知识”、“教师知识”、“课程”、“课程内容”、“教师教育课程内容”等相关研究文献的梳理和归纳。分析的框架主要包括“课程内容与知识”、“教师教育课程内容与教师知识”、“英语学科教学论课程内容与英语教师知识”三个维度。每个维度所包含的内容逐步递进,相互融合,构成本研究的基本思路。
为了对课程内容进行深入调查,本研究主要采取质的研究方法,进行对比性的文本分析、讨论和描述这两门课程的内容在知识结构、知识焦点、知识性质上的差异,从而发现课程的不同教育目标,以及不同的教师知识观、教师知识发展观,以及教师教育者对学科教学知识的个人理解。鉴于研究方式本身的不足,本研究未能对课程实施的过程进行更深入的调查,结果只能反映出教师教育课程中PCK的部分本质与特点,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本研究发现:第一,两类课程的教育目标不尽相同:BNU课程更强调学科教学法理论知识的完整性、系统性,注意培养师范生对这些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其目的是帮助师范生“掌握一定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而HNU课程更强调师范生个人对教学的理解,在介绍相关教学法知识的同时,通过引入教学案例让师范生学习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课堂中发生的典型教学事件,“使师范生在具体的教学事件中逐渐理解教学”。 第二,两类课程背后的知识观也不尽相同:BNU课程更强调知识的客观性和确定性,将外语学科教学知识看成一种主要通过信息接受和记忆就可能获得的知识;而HNU课程更强调教师个人知识的主观性和特殊性,试图通过3DR(Description:描述教学事件、Design:设计教学任务、Demonstration:展示教学思路、Reflection:反思教学行为)等一系列实践活动,帮助师范生获得对外语教与学的理解。第三,以上差异反映出教师教育者对教师知识的不同理解:一个强调教师知识的应用性(applied science);一个强调教师知识的实践性与反思性(practice & reflection)。
根据学科教学知识的交融性(intersection)、个人决策性(decision-making)等本质和特点,本研究因此得出以下结论:第一,课堂教学实践与反思是教师理解教学的基本途径,相关知识应该成为教师教育课程内容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第二,根据社会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和英语学科教学知识的特点,课程教学中小组团队的文化建设与“螺旋式”的课程内容结构与呈现方式,有可能更适合师范生学科教学知识的建构。
然而,如何将BNU课程所强调的理论性教学法知识与HNU课程所强调的师范生进行教学实践与反思的经验结合起来,是一个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重要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