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2007年爆发的次贷危机很快升级为一种全球性现象,削弱了世界金融市场,并威胁到全球经济的发展。在危机的早期阶段,美国对金融局势有所把控,对欧洲经济体的溢出效应较小。2007年至2008年间,一些国际银行等金融机构陷入崩溃边缘,大大增加了世界金融市场的紧张局势。2007年7月标准普尔发布了抵押支持证券的信用监视警报,之后主要欧洲银行的信用违约互换利差即CDS利差显著增加。此时主权CDS利差仍然较小,说明投资者还没有过多关注欧洲主权信用风险。之后,雷曼兄弟的破产是市场情绪的转折点,主权信用风险很快成为许多欧洲国家关注的重点。本文根据Bolton and Jeanne(2011)研究的金融机构和政府部门的扩展模型为理论基础,对主权债务危机与银行风险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研究。模型表明,当银行持有大量政府债券时,主权违约可能引发银行危机。然而,大量的直接救助或明确的银行担保可能会限制政府部门的短期流动性,并引发主权债务危机。本文使用2006年至2015年11个欧洲国家和26家欧洲商业银行的信用违约互换利差数据,进行了相关实证研究,研究结果验证了这些理论。首先,在金融危机之前,国家级银行CDS利差和主权CDS利差之间存在最小的协同关系。在次贷危机爆发后,相关性显著增加,然后大幅下滑直到希腊债务危机爆发。其次,同一套全球风险因素可以解释2007年以后银行CDS利差和主权CDS利差的变化,其对金融部门的敏感性更高。最后,对价格动态的研究表明,银行CDS利差在雷曼兄弟破产之前占据主导地位,但在欧元区债务危机期间逐渐被主权CDS利差取代。这表明投资者将主权信用风险解释为银行风险的主要来源,并通过交易主权CDS合约来对冲金融风险。银行担保和救助计划促使财政状况恶化,最终导致从主权到金融部门的反向溢出效应。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利用信用违约互换利差来度量主权风险与银行风险,探讨验证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得出相关结论。2016年9月份中国市场重新引入了信用风险缓释工具的业务体系,这对中国从崭新的视角研究主权风险和银行风险也有重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