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肿瘤严重威胁人类健康,成为继心脑血管疾病后我国第二大疾病。而耐药性的产生是肿瘤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同时由于肿瘤耐药现象普遍存在,因此克服肿瘤耐药已是当务之急。目前克服肿瘤耐药的途径主要有开发肿瘤耐药逆转剂,基因治疗和免疫治疗,抗体治疗,以及开发抗耐药肿瘤的小分子化合物。其中,开发抗耐药肿瘤的小分子化合物是克服肿瘤耐药的一个重要途径。PHⅡ-7为本室以传统中药当归龙荟丸的有效成分的活性组分靛玉红为模板,设计合成的具有较高活性和较低毒性的一种化合物。本实验对PHⅡ-7体内、体外抗肿瘤活性进行了研究。用MTT法测定PHⅡ-7体外抗肿瘤谱,发现PHⅡ-7可抑制多种人肿瘤细胞的生长,IC50介于0.35-18.68μmol/L之间。更为突出的是,PHⅡ-7对人耐药肿瘤细胞也有生长抑制作用。同时,PHⅡ-7对K562和K562/A02细胞的凋亡实验证明PHⅡ-7可诱导人敏感肿瘤细胞凋亡,特别是能够有效地诱导耐药肿瘤细胞的早期凋亡。另外我们建立了裸鼠荷人耐药和敏感肿瘤细胞移植瘤模型来观察PHⅡ-7的体内活性,发现50mg/kg的PHⅡ-7对K562移植瘤和K562/A02移植瘤均有抑制作用,抑瘤率分别为51.94%(P<0.05)和65.27%(P<0.05)。以上实验结果证明:PHⅡ-7是一种有效的抗耐药肿瘤新药,具有较高的开发价值和应用前景,因此,针对PHⅡ-7作用机制进行深入探讨,将有助于肿瘤耐药机理的进一步研究,新的抗耐药肿瘤靶点的发现,以及抗耐药肿瘤新药的设计、研制与开发。为进一步研究的PHⅡ-7作用机制,本文主要运用目前比较热点的化学生物学方法来探讨PHⅡ-7在肿瘤细胞中的作用靶位。首先基于PHⅡ-7的定量结构-药效关系(Quantitative Structure-Activity Relationship,QSAR),通过有机化学合成方法在非活性位点1-N位引入氨烷基侧链,得到PHⅡ-7氨烷基侧链衍生物;再次同样运用化学合成原理和方法将荧光标签FITC与前步合成产物进行耦联;最后,基于肿瘤细胞系K562及其耐药肿瘤细胞系K562/A02,运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成像方法观察到PHⅡ-7在肿瘤细胞及其相应的耐药细胞系中的作用靶位,从而分析PHⅡ-7杀伤肿瘤细胞作用的机理,特别是其对多药耐药肿瘤细胞具有较高杀伤活性的原因。通过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结果可以发现:PHⅡ-7在肿瘤细胞系K562及其耐药肿瘤细胞系K562/A02中,随着作用时间的延长,其分布均由细胞质逐渐向细胞核转移,说明PHⅡ-7对肿瘤细胞系K562及其耐药肿瘤细胞系K562/A02的作用靶点均为细胞核。另外,同样运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成像技术,我们可以观察到:随着作用时间的延长,阿霉素在肿瘤细胞系K562内仍有较高浓度的富集,但在其耐药肿瘤细胞系K562/A02中则富集浓度变低,外排明显。由此可说明,在耐药细胞系K562/A02中,PHⅡ-7并未像阿霉素一样被大量排出细胞外,因此可以推测PHⅡ-7对于多药耐药细胞具有较强生长抑制的原因之一可能是其逆转了多药耐药肿瘤细胞的外排作用。同时,将这一结果与阴性对照组和给药组实验结果相比较可见:随着作用时间的延长,PHⅡ-7并不能被肿瘤细胞系K562和其耐药肿瘤细胞系K562/A02排出胞外,这也成为可以运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成像技术进行PHⅡ-7在此两种细胞内的定位的实验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