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人类学中原始文化以及原始思维的相关理论为基础,结合民俗学的研究成果,从文化学的角度入手,对《诗经》作品中渗透的原始宗教意识进行探究,试图找出其中某些特殊文化现象的历史源头。《诗经》是我国最早结集的一部诗歌总集。由于产生年代极为久远,其中相当一部分作品反映出了当时人们头脑中存在的一些复杂而神秘的观念,这些观念正是处于特定宗教文化背景下的原始宗教意识的残存。原始宗教的产生是基于原始初民混沌的思维方式,“在原始人的思维的集体表象中,客体、存在物、现象能够以我们不可思议的方式同时是它们自身,又是其他什么东西,它们也差不多同样以不可思议的方式发出和接受那些在它们之外被感觉的,继续留在它们里面的神秘力量、能力、性质、作用。”①这种思维方式体现了物我不分、万物有灵的特点。《诗经》中常以天、山等自然物作为神灵或万物之主宰,正是把它们主体化的表现。原始人这种特有的思维方式产生了特有的图腾观念。对于处于图腾社会的原始人来说,任何动物、任何植物、以及自然界的任何事物都可以成为他们的图腾。《小雅·斯干》中所谓梦熊生子、梦蛇生女的迷信,就是由先民以龙、蛇为图腾的信仰而来。原始思维的混沌性在巫术中则体现为交感原则,具体可归结为“相似律”和“感染律”。如《诗经》中所涉及的鱼类多隐含生殖崇拜的寓意,这便是人们顺势巫术(相似律)心理下的产物;植物的采摘行为则多体现了感染巫术的效能。在原始思维看来,所有的事物都是神圣的,没有任何东西与宗教无关。因此所有较重大的活动都要举行一定的宗教仪式。人们希望通过各种娱神、媚神的祭神仪式把自己同神灵联系起来,获得神赐的力量,并达到让神灵降福免灾的目的。在《诗经》的部分篇章中便可找出某些原始巫术仪式与祭祀活动迹象的残留:《郑·溱洧》、《陈·宛丘》等篇所歌咏的正是“会男女”、“祭高禖”的古俗;《小雅·小弁》、《南山有台》等篇中的树木兴象则渊源于祭祀社的宗教活动。原始物占意识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也属于原始宗教范畴。在客观环境面前无能为力的人们只能求助神灵,他们希望通过物占来推知和了解冥冥之中所传达的神意,这就是物占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诗经》诸多篇目保留了物占意识的痕迹,其中反映龟卜、鸟占和日月食征兆内容的颇为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