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蒙古乌力吉敖包萤石研究区地处内蒙吉林成矿带,位于西伯利亚板块和华北板块碰撞缝合处,曾经历多期构造运动及岩浆旋回。区域上,岩浆岩分布面积广,曾发生活跃的构造运动,这为形成萤石矿床提供了良好条件。研究区第四系覆盖严重,想进一步探明地下萤石矿床分布情况,则必须利用多种勘探技术的探测与实地探槽(钻探)工程的验证。通过对前人资料的整理、研究区的实地踏勘与采样分析,总结出了研究区萤石矿床地质特征、围岩蚀变、矿石特征以及初步划分了成矿期次。该区萤石矿属于浅成低温热液矿床,矿体以脉状为主,少量为透镜状;矿体垂向上呈规律变化,即硅质顶壳、矿体和凝灰岩。由于受火山岩的影响,矿体边部围岩依次从内外往外出现了硅化、绢云母化;在垂向上依次从上往下出现绢云母化、硅化、高岭石化、萤石矿化、碳酸盐化及黄铁矿化。研究区矿石为单一萤石,主要为角砾状构造和块状构造,以自形粒状结构和自形—半自形粒状结构为主。根据矿石的穿插关系初步划分为四个成矿阶段:黄铁阶段、萤石—石英阶段、石英—萤石阶段和碳酸盐—萤石阶段,其中以萤石—石英阶段和石英—萤石阶段为萤石主要形成期。经过相关资料的查阅与实验室研究,总结了研究区成矿地质条件。燕山中晚期,研究区受到NE向查干敖包—五叉沟深断裂(F7)影响,并经过多期构造改造,研究区形成众多NS向的次级构造,这为成矿提供容矿构造、导矿构造和配矿构造;伴随岩浆的活动,白音高老组(K1b)凝灰岩为成矿提供必要的温度与成矿物质,而经过实验室包裹体研究测温压表明,该萤石矿床形成温度约108~340℃,成矿平均深度为390m。本文通过地质学、地球物理学与地球化学技术方法有机结合,并采用甚低频电磁法与X荧光仪测量方法,测量出了研究区的异常区域,并进一步对研究区内具有成矿潜力的区域进行圈定。依据以上方法分析,该区圈定了4个成矿预测靶区。1号成矿远景区划分依据:地处有绢云母蚀变的正地貌,甚低频F值异常图中正高异常明显,Ca异常图中Ca高异常特别明显,实地采取地表探槽验证,划分为B类靶区;2号成矿远景区划分依据:处于正地貌,附近出露小面积岩石并伴有萤石矿化,甚低频F值异常图出现“双峰”正高异常,Ca异常图中Ca出现高异常,平洞勘探发现萤石矿床点,划分为A类靶区;3号成矿远景区划分依据:地貌上处于山腰,甚低频F值异常图出现正高异常,Ca异常图出现高异常,表明该区具有较高的勘探潜力,划分为C类靶区;4号成矿远景区划分依据:处于出现少量萤石矿化的正地貌,在甚低频F值异常图局部出现“双峰”异常,并得到了地表探槽的验证,划分为B类靶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