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论语》开篇云:“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作为《论语》中的核心范畴之一,它在孔子的思想中占据着重要位置。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形成了《论语》关于“学”之目的、内容、态度以及方法的系统观点,其奠定了先秦儒家对“学”的一贯理解。首先,《论语》关于“学”之目的的讨论可以概括为三个层次:一是知识性目的,即追求文化知识的增长和具体生活技能的培养,通过学成为一个拥有才能的人,;二是伦理性目的,这一目的要求学者把“学”作为道德修养的重要方式、努力成就君子人格;最后,“学”之目的不仅是内得于己,还应当修己治人,担当治理社会、服务国家的责任,其表现为“学而优则仕”的政治性目的。特别需要强调的是,在以上三层目的中,伦理性目的具有价值优先性,道德人格的完成是《论语》以及先秦儒家关于“学”之目的的根本看法。其次,与“学”之目的相对应,在《论语》中,“学”之具体内容也有次第。具体来说,首先要学习好常识性的知识文化内容,主要包括六经等文化典籍和一些实用的文艺技能;在此基础上接着学习日常生活中的礼与乐,把握礼乐之道、最终体悟道德义理与天道性命,这是学问的核心与灵魂所在。另外,“学”的内容既有次第先后,同样也有价值之轻重,相比理论知识的学习,《论语》特别强调道德仁义的修习。只有在道德人格上达到一定的境界,才可能实现修己安人、治国安邦的社会关怀。最后,在“学”之态度、原则与方法上,《论语》中也有多处论及。孔子教育弟子们要保持敏而好学、学而不厌、三人行必有我师的良好态度;在学习中还应遵循教学相长、一以贯之、举一反三的原则;在“学”的具体方法上,孔子强调学与思的结合,学与行的相辅相成,由易至难、由浅及深、下学而后上达。这些态度、原则和方法对于为学是大有裨益的。《论语》关于“学”的基本观点,在孟子、荀子那里得到了继承和发扬,他们重视仁义道德的学习、强调通过学来成就道德人格的理念对后世儒家产生了深远影响。当今社会的学风存在着诸多弊病,越来越多的人将“学”当做获取某种现实利益的手段,“学”越来越具有功利化的意味,人们人对待“学”的态度越来越消极;《论语》的“学”论,对这些问题的解决以及新时代学习型社会的建构无疑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