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通过回顾性资料分析、现况调查及病例对照研究,确定卢湾区细菌性食源性疾病的流行病学特点,探讨引起疾病的相关食品、行为、环境等危险因素,为采取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本调查采用回顾性调查、现况调查和危险因素调查相结合。第一部分流行病学调查资料采用2005年~2011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和卢湾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各年的工作报表和年鉴资料。各年人口资料来源于卢湾区公安局。第二部分现况调查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第三部分危险因素调查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结果:1、卢湾区的细菌性食源性疾病以散发为主,呈长期变异,发病季节明显,每年的7月-10月份为高发期,一般8月份达到全年最高。感染性腹泻和细菌性菌痢发病时间跨度都较广,3月~9月以感染性腹泻为主,10月至翌年1月以细菌性痢疾为主。2、卢湾区的细菌性食源性疾病主要以感染性腹泻为主为70%以上,但无霍乱病例。2005年细菌性食源性疾病中年发病率第一位是细菌性痢疾,但感染性腹泻自2006年起取代细菌性痢疾成为首位。3、卢湾区的细菌性食源性疾病在各年龄段均可发病,其中21岁~30岁最多为23.65%。职业分布以退休人员和在职人员为主达50%以上,男女问无显著性差异(P>0.05)。下辖地区发病构成比从高到低依次是五里桥街道、淮海街道、打浦桥街道和瑞金街道。人口构成中流动人口发病比例最高在2005年为57.1%,随后逐年下降,在2007年达到最低值34.7%。2007年以后逐渐增加,至2011年达到56.3%。2005年至2011年间,发生细菌性食物中毒3起,发病数48人,无死亡病例,导致中毒的食品来源有餐饮食品、集体供餐、糕点,其中糕点引起的中毒人数最多为50%。4、发病人群中有腹泻、呕吐症状的分别为100%和18.2%。平均每天腹泻4.4次、呕吐2.1次。发病持续时间一般在35小时。发病人群的治疗为:去医院就诊为36.4%,粪便送检为16%,服用过药物为70.5%。性别因素在医院就诊、用药、粪便送检等行为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均高于男性。5、细菌性食源性疾病患者的用药行为中,止泻药的服用率最高为47.7%,其次是抗生素类为20.5%;服用医院配药、家庭自备药、药店药的分别是58.1%、41.9%和16.1%。6、危险因素研究发现,发病前5天中接触过动物、到过外地、在外就餐、在外就餐次数3次及以上都是危险因素;每周用消毒液清洁厨房台面是保护因素。本地区细菌性食源性疾病的发病与上海中心城区气温呈明显的正相关。结论:1、卢湾区的细菌性食源性疾病中食物中毒和属于甲、乙类传染病的细菌性食源性疾病得到了很好的控制,但属于丙类传染病的细菌性食源性疾病仍占较大比例,应进一步加强感染性腹泻的预防与控制。2、卢湾区的细菌性食源性疾病发病季节明显,夏秋季是疾病的多发期。夏秋季节气温高,微生物容易在食物中生长繁殖,人们对致病菌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普遍易感。此外,在外就餐的青睐促使人们的饮食模式发生改变,频繁的外出旅游增加了人口流动性,加上饲养宠物等多种因素更易导致疾病的传播和流行。3、细菌性食源性疾病的临床表现不典型且轻型病例多,所以大部分病例会以自行用药方法取代医院就诊,成为大量病例漏诊和误诊的因素。虽然细菌性食源性疾病引起的症状多为轻度,但频繁的发病也会增加个人、社会及国家的医保负担。4、养成良好的就餐习惯和个人卫生是预防细菌性食源性疾病的关键。而且加强食品流通领域和餐饮企业加工环节的管理监督更有助于减少细菌性食源性疾病的发生。5、细菌性食源性疾病监测目前尚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加强致病菌的检测技术和溯源能力,扩大致病菌检测种类的覆盖面,深入开展主动监测、行为因素监测,评估细菌性食源性疾病风险,及时预防控制疾病的暴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