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建立大鼠溃疡性结肠炎模型,研究中药复方肠宁汤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结肠组织中MDA、SOD及血清中SIgA和IgG表达的影响,并探讨中药对防治溃疡性结肠炎可能的作用机制,为肠宁汤的临床应用和进一步开发提供动物实验数据。方法:健康SD大鼠若干只,随机分为4组:A组(中药治疗组)、B组(西药治疗组)、C组(生理盐水组)、D组(空白对照组)。其中A、B、C组采用复合法造成溃疡性结肠炎大鼠模型,造模完成后每日给与常规饮食,不与任何干预,观察2周。空白对照组造模前后均予常规饮食,不给任何干预。造模成功后,A组按体重给予肠宁汤水煎剂灌胃;B组灌服SASP溶液,C组给予生理盐水灌胃;以上灌胃均每日一次,共治疗4周。D组不给任何干预。标本采集分两次进行:第一次:造模完成后,治疗开始前一天,大鼠禁食不禁水24小时后,随机抽取A、B、C组大鼠各10只,D组6只,摘眼球取血6ml,置于预先标记好的试管中做SIgA、IgG检测,采血后脱颈椎处死,立即打开腹腔,截取距肛门以上6~8cm病变处结肠,沿纵轴中线一分为二,投入到事先准备好的装有4%多聚甲醛固定液的小瓶中,4℃保存。其中一份常规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光镜观察;另一分留做组织匀浆,测SOD及MDA。第二次采集标本:治疗满4周,实验结束前一天记录大鼠体重,大鼠禁食不禁水24小时后,所有大鼠均摘眼球取血,取血后处死,剖腹取结肠。方法及处理同第一次标本采集。结果:1肠宁汤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一般状况的影响治疗2周后,A组进食量开始增加,大便性状好转,未再见粘液脓血便,但部分大鼠仍可见稀便;B组进食量无明显增加,粘液脓血便减少,部分大鼠仍有稀糊状大便。治疗4周后,A组大鼠未再出现稀便,活动正常,皮毛恢复光泽,体重明显增加;B组大便性状明显好转,活动正常,皮毛光泽,体重增加。C组治疗2周后大便性状、进食量等无明显改善,体重进一步下降;至4周后,仍见部分大鼠大便呈稀糊状,并有精神倦怠、反应迟钝、皮毛疏松无光泽等表现。D组大鼠一般状况良好,体重明显增加。2肠宁汤对UC大鼠结肠粘膜损伤指数(CMDI分)的影响治疗前A、B、C三组大鼠CMDI(分)较D组显著升高(P<0.01);治疗后,A、B两组CMDI(分)显著降低,与D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与C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3病理结构观察治疗前,结肠标本HE染色显示:A、B、C三组粘膜及粘膜下层高度充血、水肿,有糜烂和溃疡形成,局部见坏死。大量炎性细胞、嗜酸性细胞浸润,腺体中杯状细胞显著减少。治疗后A、B两组粘膜充血水肿消失,糜烂和溃疡基本愈合,残存溃疡有明显修复性改变,如粘膜上皮修复,肉芽组织增生等。炎性细胞浸润亦有所缓解。C组无明显变化。4肠宁汤对UC大鼠结肠组织中MDA、SOD表达的影响各组大鼠中,A组和B组大鼠结肠组织中MDA含量均显著降低,与C组比较有极显著差异(P<0.01);中药组同时能明显提高结肠组织中SOD含量,与西药组、生理盐水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5肠宁汤对UC大鼠血清IgG、SIgA的影响造模后,A、B、C三组大鼠血清中IgG、SIgA较D组显著上升(P<0.05);用药治疗后,A组和B组的SIgG、SIgA含量较C组显著减少(P<0.01),A组与B组比较,血清中SIgA、IgG含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采用2,4-二硝基氯苯+乙酸联合建模法,既克服了DNCB病程短、自愈性强的缺点,也克服了乙酸法不具有免疫反应模型特征的缺点,又同时保留了二者症状、组织学改变与人类UC相似的优点,是一种较理想的UC模型。通过实验发现:肠宁汤方能明显降低结肠组织的丙二醛(MDA)含量,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显著降低血清中及SIgA、IgG含量,可明显改善肠粘膜的超微结构,有效修复UC大鼠损伤的结肠黏膜。初步证明了氧自由基诱发的脂质过氧化反应、免疫异常在UC发病机理中起重要作用,揭示肠宁汤治疗UC的部分机理可能是通过消除组织中的氧自由基,抑制组织中脂质过氧化反应,提高组织中SOD的活性、改善免疫异常反应而起作用。进一步深入研究肠宁汤方防治UC的作用机制,尽快开发出方便有效的成药是我们今后工作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