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腺性膀胱炎(Cystitis glandularis,CG)是一种以尿路上皮腺样化生为特点的慢性增生性疾病。尽管首次报道至今已有一百二十余年历史,但是腺性膀胱炎与膀胱肿瘤之间的关系仍不明确。目前多数学者认为腺性膀胱炎有恶变可能,临床上一般采用经尿道电切联合膀胱灌注化疗药物或免疫制剂等治疗方式,然而患者往往难以忍受此类药物引起的膀胱刺激症状,部分患者甚至因此出现化学性膀胱炎以致症状加重。随着对腺性膀胱炎研究的深入,因各种慢性刺激因素而受损的葡萄糖胺基聚糖(glycosaminoglycan,GAG)层得到了广泛关注,它位于尿路上皮的表面,可以通过隔绝尿液中毒素、阻止细菌粘附来抑制膀胱粘膜炎症的进展,减轻膀胱刺激症状。透明质酸是GAG的关键成分之一,外源性补充透明质酸钠(sodium hyaluronate,SH)对GAG的修复作用在多种非细菌性膀胱炎的治疗中得到了验证。而热疗可以通过多种机制产生抗肿瘤的作用,膀胱热灌注治疗作为热疗的一种方式可作用于整个膀胱粘膜,除可杀灭电切无法切除的微小病灶外,还可促进各种代谢废物的排出。基于膀胱热灌注和膀胱灌注SH各自的优点,本研究将膀胱热灌注、膀胱灌注SH及二者的联合方案作为腺性膀胱炎术后的辅助治疗措施。通过分析单纯电切和三种不同治疗方式治疗腺性膀胱炎的效果,以期探寻治疗腺性膀胱炎的新策略。目的探讨单纯等离子电切术及电切术后辅以膀胱热灌注、膀胱灌注透明质酸钠和二者的联合方案治疗腺性膀胱炎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03月至2020年10月于河南省人民医院经病理学诊断为腺性膀胱炎的患者390例,随机编码后抽取前372例为观察病例,将患者随机分配到A、B、C、D四组,每组93例,分别给予:A组:经尿道膀胱异常粘膜等离子电切术;B组:经尿道膀胱异常粘膜等离子电切术后定期行膀胱热灌注治疗;C组:经尿道膀胱异常粘膜等离子电切术后定期行膀胱灌注SH治疗;D组:电切术后定期行膀胱热灌注联合膀胱灌注SH治疗。灌注频率:前两个月1次/周,共8次,后4个月1次/月,共4次,总疗程6个月。所有患者于术前及术后1、3、6、12个月填写核心下尿路症状评分表(Core lower urinary tract symptom score,CLSS),每3个月复查膀胱镜,比较四种不同方式治疗腺性膀胱炎的疗效和安全性。采用SPSS 26.0(IBM公司,美国)对所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平均值±标准差(±s)表示,比较采用F检验,两两比较采用LSD法,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中位数(四分位数)[M(Q1,Q3)]表示,组内比较时采用Wilcoxon符号秩检验,组间比较时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两两比较时经SPSS 26.0自动校正检验水准,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组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两两比较时校正检验水准,以P<0.05/m(m为两两比较次数)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本研究所纳入372名患者中共有48例中途退出试验,脱失率为15.6%,最终共有324例患者完成本次研究。本研究中各组患者基线资料、临床表现、合并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不良反应方面:A、B、C、D四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0%、3.2%、2.2%、5.4%,各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复发率方面:A、B、C、D四组患者术后一年复发率分别为36.3%、16.0%、14.5%、2.5%,其中D组复发率显著低于A、B、C三组(P<0.0083),B、C两组复发率显著低于A组(P<0.0083),但B、C两组组间复发率无明显差异(P>0.0083)。CLSS评分方面:四组患者术前症状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电切术后1、3、6月各组评分均较前显著改善(P<0.05);术后12月,A组评分与术后6月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余各组评分较术后6月减低(P<0.05)。术后1月时各组组间评分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术后3月各组组间评分存在显著差异(P<0.05),经两两比较AB、AC、AD、BD、BC组间评分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CD组间评分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术后6月各组组间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2月BC两组组间不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AB、AC、AD、BD及CD间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膀胱热灌注治疗、透明质酸钠灌注治疗以及两者的联合方案均可改善电切术后腺性膀胱炎患者的下尿路症状,降低腺性膀胱炎电切术后复发率,以联合方案疗效更优。2.透明质酸钠灌注治疗与膀胱热灌注治疗相比能更快缓解患者下尿路症状,但在术后1年复发率及症状改善方面两者无明显差异。3.膀胱热灌注治疗、透明质酸钠灌注治疗及两者的联合方案均具有较高的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