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随着我国东电西送工程的顺利进行,变电站的噪声问题亟需解决。本文主要面向变电站的噪声问题提出了Helmholtz腔-微穿孔板并联实现低频宽带吸声降噪的方法。在本文中,设计了Helmholtz腔-微穿孔板并联结构,建立Helmholtz腔-微穿孔板并联结构吸声性能仿真的有限元模型,并对仿真结果进行实验验证。以300-1000 Hz的平均吸声系数为优化目标,采用了两种优化策略对并联结构进行吸声性能优化,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东电西送工程的顺利进行,变电站的噪声问题亟需解决。本文主要面向变电站的噪声问题提出了Helmholtz腔-微穿孔板并联实现低频宽带吸声降噪的方法。在本文中,设计了Helmholtz腔-微穿孔板并联结构,建立Helmholtz腔-微穿孔板并联结构吸声性能仿真的有限元模型,并对仿真结果进行实验验证。以300-1000 Hz的平均吸声系数为优化目标,采用了两种优化策略对并联结构进行吸声性能优化,第一种是对整体结构进行几何参数的优化来提高其吸声性能;第二种是采用分步优化的策略,先对并联结构中的微穿孔板部分进行优化,再对Helmholtz腔部分进行优化,对两种优化结果进行对比,对比结果表明分步优化的方法更能有效的提高结构吸声性能,结构在厚度为50mm的情况下实现在330-1100 Hz吸声系数大于0.7。利用传递函数法对样品进行吸声系数测量,实验结果与仿真结果吻合良好;为了提高并联结构吸声系数在400Hz处存在吸声谷,将并联结构中的微穿孔板改为串联背腔的形式,得到厚度为60 mm,在330-1100 Hz吸声系数大于0.8的一种结构。在此基础上,对Helmholtz腔-微穿孔板并联复合结构的隔声性能进行实验测试;在并联结构中引入附加质量块的薄板结构(即Helmholtz腔-微穿孔板-薄板质量块复合结构)来提高隔声性能,建立了单层薄板结构的有限元模型,并对仿真结果进行了实验验证,揭示单层薄板结构的隔声机理;研究影响单层薄板结构隔声性能的因素,并阐明影响规律。在单层薄板结构的基础上提出双层薄板结构,研究了双层薄板结构隔声性能影响因素。通过以上研究,得到一种厚度为15 mm,在500-1600 Hz隔声量达到30 d B以上,500-1600 Hz隔声量达到40 d B以上的双层薄板隔声结构,与质量相同的钢板的隔声性能进行对比,实验发现双层薄板的结构设计大幅度提高了结构隔声性能;实验结果表明,引入双层薄板质量块结构大大提高了Helmholtz腔-微穿孔板并联复合结构的隔声性能,引入双层薄板质量块的Helmholtz腔-微穿孔板并联结构在250-1600 Hz隔声量达到40 d B以上。
其他文献
随着工业现代化的不断进步,智能制造快速崛起,工业机器人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现如今,随着工业智能化的不断完善,在工业生产过程中大多采用机器人来完成,为了确保工业机器人在执行工作任务时的精确动作制导,需要随时对工业机器人进行高精度的检测与监控,其中最重要的部分就是对于工业机器人关节电机的转速检测与监控。光学非接触式测量在物体速度、加速度、位移等参数的测量场景下被广泛应用,主要具有精度高、对被测目标物体没
图像作为信息传递的重要媒介,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然而现实生活中用于图像采集的硬件设备受制作工艺、传输损耗、噪声干扰、光照、气候等因素的影响,使得获取具有更多细节信息的高分辨率图像存在困难。因此,如何通过相应的技术手段把已有的低分辨率图像转换成为我们所希望得到的高分辨率图像成为了图像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目前这项技术已经在人类行为识别、人脸检测、医学影像和军队国防等方面取得了重要应用。本文主要针对基于
数字经济产业园是推动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而网络直播产业则对数字经济产业园的快速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本文简要阐述了网络直播的特点和发展现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以网络直播产业集聚驱动数字经济产业园快速发展的内在逻辑和实现路径。
直播教学最早发源于广播技术的应用,而后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成熟,基于网络的直播教学得以普遍应用,并成为非正式学习以及学校教学中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本文通过文献梳理法,系统地阐述了网络直播教学的内涵、发展历程、应用软件比较,并通过量化分析与质性分析相结合的方式重点论述当前网络直播教学的研究热点,最后对未来直播教学的发展作出展望。
本文主要运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法,通过纵向对中国教育电视台《教育新闻直播间》播出的60期节目进行相关案例分析,以期探寻融媒体语境下中国教育新闻主播的话语样态。
规模化的直播教学实践实现了高校“停课不停学”目标,为探索现代信息技术下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方式提供了难得契机。通过梳理高校规模化直播教学的时代特征,明晰直播教学实践之于传统教育在课堂教学、教学治理和社会服务教学等方面的创新价值,深刻辩析直播教学实践存在的现实困境。结合线下教育与“直播+”教学优势,探索新时代“直播+”线上线下混融教学范式、治理机制和研修环境的优化路径,以发挥直播教学补位作用、提高直播
机器人领域目前是当前科学研究的一个热门领域,对于软体类机器人由于它的多自由度、高适应性、安全方面有极高的保障性等特点使其在家政相关的服务、助残医疗、农业医疗等各个方向有了更多的应用,因此,自然而然的就有更多的目光将研究重心以及研究方向往软体机器人领域偏移。软体机械手由于其建模具有一定的难度,且相关研究并不完善,并不像硬体手一样有较为成熟的控制策略,因为缺乏相关理论,所以也没有实现专门适用于软体手的
噪声的危害有目共睹,中低频噪声由于穿透性强难以被有效吸收,有力控制噪声污染,既是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的保障,也是保证特殊设备安全运转的技术需求和难题,复杂的应用环境也需要高承载性能,故研制高承载的吸声结构实乃众望所归。本文基于承载性能较好的球壳堆垛结构,借助串并行设计思想,对其进行声学设计和研究,以期赋予其中低频宽带吸声能力。首先,对球壳堆垛基本结构的非实体空间进行声学设计,提出了等容串并联型结构和差
显著性目标检测可分为图片显著性目标检测和视频显著性目标检测,传统的图像显著性目标检测使用RGB图作为输入,但单一RGB在光照不足和天气状况不好背景杂乱无章的情况下,无法有效地识别显著性目标,因此RGB图结合热度图(Thermal,T)的显著性目标检测成为该方向的研究热点。然而,以往的研究人员对于热度图和RGB图的差异性未充分考虑,对不同注意力之间关联理解不够深入,也未对不同层信息进行分类处理,导致
空间碎片是指人类空间活动的产物,包括完成任务的火箭和卫星、火箭喷射物、在执行任务过程中的抛弃物和空间物体之间碰撞产生的碎块等。自人类开始发射卫星开始,空间碎片的数量在逐年增多,目前现存空间碎片数量可达2万有余,空间碎片的存在严重威胁载人飞船的航天活动,厄尔瓜多的“飞马座”卫星与火箭燃料残骸碰撞而直接报废,空间碎片的数量因此而陡然增多。本文的空间碎片抓取机械臂便是为解决空间碎片所带来的空间安全隐患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