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牙周基础治疗是牙周病治疗成功的前提和关键,基础治疗的核心是龈下刮治和根面平整(scaling and root planning,SRP)。应用超声器械进行SRP大大提高了临床疗效及工作效率,但同时也存在对牙根表面的影响,造成牙齿敏感等症状。本实验通过观察矢量线性运动工作尖、椭圆形运动工作尖治疗慢性牙周炎的临床疗效及对牙根表面的影响,为超声龈下工作尖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1.选取因重度牙周炎拔除的单根患牙30颗,随机分为3组:(1)矢量线性运动工作尖组(VS组)(2)椭圆形运动工作尖组(ES组)(3)传统手工刮治器组(HS组),每组10颗进行体外根面平整术,刮治完成后记录每个根面的操作时间,在体视显微镜和扫描电镜下观察牙根表面形态并拍摄图像。2.按照1999年美国牙周病分类研讨会提出的慢性牙周炎的诊断标准,从河北省口腔医院口腔内科门诊患者中,随机入选20例慢性牙周炎患者,年龄范围21~49岁,平均36岁,其中女性12例,男性8例。体内实验采用左右半口自身对照,随机,单盲,在龈上洁治术后1周,将患者左右半口随机分为(1)VS组:采用矢量线性运动工作尖进行龈下刮治和根面平整,(2)ES组:采用椭圆形运动工作尖进行龈下刮治和根面平整;观察并记录龈上洁治后1周(基线)、治疗后4周两组的探诊深度(probing depth,PD)、附着水平(clinical attachment level,CAL)、探诊出血(bleed on probing,BOP);治疗完成后即刻应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记录患者对两组治疗的疼痛值,并记录各组临床操作时间,在治疗完成后1到3天通过电话回访记录两组在短期内的疼痛程度变化。3.应用SPSS21.0软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实验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X±S),体外实验操作时间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体内实验各项临床指标、临床操作时间及患者的主观疼痛感受(VAS值)的差异均采用t检验进行分析,P<0.05有统计学差异。结果:1.对牙根表面的影响体外操作时间比较(秒s):VS组用时(120±11.57)s,ES组用时(43.55±5.35)s,HS组用时(66.44±7.06)s,以上数据表明,VS组用时最长,明显多于ES组和HS组,而ES用时最短。方差分析结果显示3组间操作时长差异两两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矢量线性运动工作尖操作时间较长。扫描电镜观察:VS组处理后的牙根表面相对光滑,牙骨质形态完整、连续,可见少量玷污层残存;ES组处理后的牙根表面形态不规则,牙骨质不连续,存在少量不规则划痕和玷污层残留;HS组处理后的牙根表面粗糙、覆盖一涂抹层,可见许多线性划痕及不规则玷污层。2.各项临床指标的比较VS组和ES组在治疗后临床指标均有明显改善,临床症状牙龈红肿基本消退,探诊出血量减少,牙龈质地由松软脆弱变为坚韧。配对样本t检验分析结果显示,两组在治疗后组间各项指标PD、BOP、CAL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指标PD、BOP、CAL的值在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后4周,两组的PD、BOP、CAL的值均较基线时低。结果表明两种运动方式的超声龈下工作尖在治疗后临床指标均有所改善,都能有效的减轻牙周组织炎症,二者均可取得良好疗效,治疗效果相比无明显差异。治疗过程中患者对两组工作尖的疼痛程度评价(VAS值)的比较,两组处于相同中等功率下,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治疗后即刻疼痛值:VS组为(37.25±7.38),ES组为(74.25±9.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到3天VAS值,VS组明显低于ES组,表明矢量线性运动工作尖能够有效减轻患者的治疗疼痛。两组工作尖临床治疗时间的比较(分钟min),两组处于相同中等功率下比较临床操作时间,半口治疗时间:VS组为(64.02±8.54)min,ES组为(26.66±6.25)min,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两组间治疗时长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表明矢量线性运动工作尖治疗所需时间要多于椭圆形运动工作尖。结论:1.矢量线性运动工作尖、椭圆形运动工作尖及传统手工刮治器均能有效清除牙面菌斑及牙结石。2.矢量线性运动工作尖进行龈下刮治的时间相对较长,但对根面的影响较小,能够较好的保留牙根表面的形态。3.矢量线性运动工作尖能有效减轻牙周组织炎症,恢复牙周组织形态,改善临床症状,明显增加患者治疗的舒适度,可以广泛应用于临床慢性牙周炎的基础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