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本研究通过CBCT对骨性Ⅱ类上颌前突组,骨性Ⅱ类下颌后缩组以及骨性Ⅰ类组的上气道形态和舌骨位置进行对比研究,探究骨性Ⅱ类患者上气道形态及舌骨位置与颅颌面骨形态的相关性,为临床治疗前评估患者上气道形态,制定个性化矫治方案提供指导。
方法:
按纳入标准,从2017-2019年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正畸科就诊的患者中,选取60例患者的CBCT影像学资料,并将其分为骨性Ⅰ类组、骨性Ⅱ类上颌前突组和骨性Ⅱ类下颌后缩组,每组各20例,年龄18~35岁。应用Dolphin11.95软件对影像资料进行上气道的三维重建,将上气道分为鼻咽、腭咽、舌咽和口咽四段,测量各段气道的高度、容积、最小横截面积、最小横截面的横径和矢状径,测量每个患者的颅颌面形态及舌骨位置,对数据应用SPSS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1.三组间上气道形态的比较:骨性Ⅱ类上颌前突组鼻咽段和腭咽段的高度、最小横截面积、容积、最小横截面的横径及矢状径均大于骨性Ⅰ类组及骨性Ⅱ类下颌后缩组;骨性Ⅱ类下颌后缩组舌咽段和喉咽段的高度、最小横截面积、容积、最小横截面的横径及矢状径均小于骨性Ⅰ类组及骨性Ⅱ类上颌前突组。
2.三组间颌骨形态的比较:下颌支长度(Ar-Go)在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骨性Ⅱ类下颌后缩组的下颌体长度(Go-Gn)小于骨性Ⅰ类组及骨性Ⅱ类上颌前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骨性Ⅱ类上颌前突组的ANS-PNS距大于骨性Ⅰ类组及骨性Ⅱ类下颌后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上气道形态与颌骨形态的相关性分析:上气道鼻咽段和腭咽段的容积及最小横截面积与SNA、ANS-PNS距呈正相关;上气道舌咽段和喉咽段的容积及最小横截面积与SNB、下颌体长度(Go-Gn)呈正相关。
4.三组间舌骨位置的比较:测量指标H-VPS三组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
骨性Ⅱ类患者与骨性Ⅰ类患者的上气道形态不尽相同,上气道各段的形态与其周围的颅颌面骨形态有着紧密的关联,上气道、颌骨及舌骨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在正畸治疗前应评估患者的上气道形态,为制定个性化矫治方案提供指导。
本研究通过CBCT对骨性Ⅱ类上颌前突组,骨性Ⅱ类下颌后缩组以及骨性Ⅰ类组的上气道形态和舌骨位置进行对比研究,探究骨性Ⅱ类患者上气道形态及舌骨位置与颅颌面骨形态的相关性,为临床治疗前评估患者上气道形态,制定个性化矫治方案提供指导。
方法:
按纳入标准,从2017-2019年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正畸科就诊的患者中,选取60例患者的CBCT影像学资料,并将其分为骨性Ⅰ类组、骨性Ⅱ类上颌前突组和骨性Ⅱ类下颌后缩组,每组各20例,年龄18~35岁。应用Dolphin11.95软件对影像资料进行上气道的三维重建,将上气道分为鼻咽、腭咽、舌咽和口咽四段,测量各段气道的高度、容积、最小横截面积、最小横截面的横径和矢状径,测量每个患者的颅颌面形态及舌骨位置,对数据应用SPSS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1.三组间上气道形态的比较:骨性Ⅱ类上颌前突组鼻咽段和腭咽段的高度、最小横截面积、容积、最小横截面的横径及矢状径均大于骨性Ⅰ类组及骨性Ⅱ类下颌后缩组;骨性Ⅱ类下颌后缩组舌咽段和喉咽段的高度、最小横截面积、容积、最小横截面的横径及矢状径均小于骨性Ⅰ类组及骨性Ⅱ类上颌前突组。
2.三组间颌骨形态的比较:下颌支长度(Ar-Go)在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骨性Ⅱ类下颌后缩组的下颌体长度(Go-Gn)小于骨性Ⅰ类组及骨性Ⅱ类上颌前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骨性Ⅱ类上颌前突组的ANS-PNS距大于骨性Ⅰ类组及骨性Ⅱ类下颌后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上气道形态与颌骨形态的相关性分析:上气道鼻咽段和腭咽段的容积及最小横截面积与SNA、ANS-PNS距呈正相关;上气道舌咽段和喉咽段的容积及最小横截面积与SNB、下颌体长度(Go-Gn)呈正相关。
4.三组间舌骨位置的比较:测量指标H-VPS三组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
骨性Ⅱ类患者与骨性Ⅰ类患者的上气道形态不尽相同,上气道各段的形态与其周围的颅颌面骨形态有着紧密的关联,上气道、颌骨及舌骨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在正畸治疗前应评估患者的上气道形态,为制定个性化矫治方案提供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