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翼点开颅—经侧裂手术入路显微解剖研究目的:尸头标本进行翼点开颅—经侧裂手术入路显微解剖研究,为岛叶病变手术提供参考依据。岛叶解剖学知识,对于更加精确和有效的完整切除此区域的癫痫灶,肿瘤,和血管畸形,尽可能减少对重要的神经结构的损害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应用手术显微镜对4例尸头标本进行翼点开颅—经侧裂手术入路显微解剖研究,为岛叶病变手术提供参考依据。结果:大脑中浅静脉是外侧裂比较恒定的引流静脉,通常回流到蝶顶窦或海绵窦。外侧裂分为大侧裂和小侧裂,大侧裂占60%,小侧裂占40%。岛叶呈金字塔形,周围有环状沟围绕与大脑皮质隔开。岛叶中央沟是其最主要、最深的脑沟,存在于所有半球,它从岛阈或岛阈后部向后上方斜行穿过岛叶,与中央沟走行基本平行,到达上限沟,将岛叶分为大的前部和小的后部。豆纹动脉起自大脑中动脉主干、上下干、分叉处或皮质支,由前穿质穿入脑实质,或沿豆状核浅层、或穿入豆状核弧形上升,几乎所有的豆纹动脉在穿入豆状核实质前均形成一弓状弯曲甚至弯曲呈环,并最终穿过内囊而到达尾状核。根据豆纹动脉的行程,可将它们分为脑实质外段和脑实质内段。前穿质:前穿质位于岛阈紧内侧是重要的外科手术标志。最外侧穿动脉进入前穿质的点被看作是前穿质的外侧界。结论:翼点开颅—经侧裂手术入路显微解剖研究结果显示外侧裂分为两型即大外侧裂和小外侧裂。前穿质位于岛阈紧内侧是重要的外科手术标志。最外侧豆纹动脉进入前穿质的点被看作是前穿质的外侧界。岛叶位于外侧裂的深部,不易暴露,其表面有血管屏障,充分了解岛叶的显微解剖及其表面的血管对岛叶的病变的手术至关重要。大脑中动脉的分叉发生在岛阈的附近。外侧豆纹动脉的起点集中在M1段分叉的前后,中间和外侧。豆纹动脉经过壳核弓形向内、向后供应几乎内囊的全长和尾状核头、体的上部。第二部分岛叶病变的显微外科治疗目的:为提高对伴有癫痫发作的岛叶病变患者的诊断治疗水平,总结18例岛叶病变切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表现、手术及癫痫预后等情况,探讨患者癫痫发作特点、手术策略,及癫痫预后。方法:收集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神经外科2008.10~2010.10,18例岛叶病变切除患者,总结分析其临床表现、神经影像学资料,症状学表现,电生理资料,手术方法,组织病理学资料,术后并发症及癫痫预后等情况,探讨患者癫痫发作特点、手术策略,及癫痫预后。结果:18例患者,男7例,女11例,平均35岁。术前MRI确定病变位置,左侧4例(22%),右侧14例(78%)。9例为单纯岛叶病变,4例累及颞叶,3例累及额叶,2例累及多脑叶。病史中均有癫痫发作,其中,14例以癫痫为首发症状,9例至少出现过一次全身强直—阵挛发作。13例患者术前进行了头皮脑电图检查,11例发现异常脑电波。11例病人进行了岛叶病变全切(包括4名血管性病变患者),7例由于病变广泛或涉及语言区、基底节区,而行次全切。组织病理学:星形细胞瘤14例,海绵状血管瘤4例。术后随访11~33月(平均20.8月)。术后初期并发症发生率为28%,永久性并发症发生率为11%。无死亡病例。癫痫预后:13例(72%)病人癫痫发作完全消失,2例偶然出现一侧肢体的阵发性麻木及抽搐,2例癫痫发作1~2次/月,1例癫痫发作4~5次/月。根据Engel疗效等级分级:Ⅰ级为13例;Ⅱ级为2例;Ⅲ级2例,Ⅳ级1例。结论:手术切除岛叶病变,手术安全,即便是次全切除患者,癫痫预后也令人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