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本文选取“也许”类或然语气副词中的“也许”、“或许”、“兴许”为主要研究对象,从历时和共时相结合的角度来探讨三个词的异同以及“也许”类或然语气副词的主要特征。共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选取“也许”类或然语气副词中的“也许”、“或许”、“兴许”为主要研究对象,从历时和共时相结合的角度来探讨三个词的异同以及“也许”类或然语气副词的主要特征。共时角度的分析,从语义、句法和语用等方面着手,通过对大量语料进行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试图对“也许”类或然语气副词进行多角度考察。本文主要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从历时角度描写了“也许”、“或许”、“兴许”的词汇化发展过程和来源,并在此基础上,对三个词形成机制和发展动因进行比较分析,试图探讨三个词存在差异的根源。第二部分:在语义部分,首先列举了“也许”类或然语气副词在六部辞书中的释义,并对其进行归纳分析;其次在词典释义的基础上,我们辨析了三个词在语义上的异同点,基于其不同的历时来源推测出三个词在主观确定性方面存在差异,而在语义相同的部分,我们进一步分析其语义背景,最后总结出三个词在语义特征方面具有或然性、主观性、委婉性和商议性。第三部分:在句法部分,主要从句中位置、独用情况、句法功能以及与其他词的搭配情况等角度对“也许”类或然语气副词进行了考察。其中重点考察了三个词与能愿动词、语气词、其他类别语气副词、类别内部语气副词以及判断动词“是”的搭配情况。在与语气词搭配部分,进一步分析了三个词在主观确定性上存在的差异。第四部分:在语用部分,主要考察“也许”类或然语气副词在书面语体和口语语体使用上的差异和具有的表达功能,通过统计字频分布情况,发现“也许”在两种语体中分布较为均衡,“或许”较多分布在书面语体,“兴许”较多分布于口语语体。在表达功能上,主要具有主观揣测功能、委婉商议功能和凸显焦点功能。
其他文献
话语标记语在交际中起着语用标记作用,从局部或整体上对话语的构建和理解进行语用制约与限制,有助于听话人寻找话语间的关联和认知语境,促进理解。本文依据关联理论,首先从认
<正>佩奇的父亲是密歇根大学的计算机科学教授,在他的熏陶下,佩奇从6岁起就热衷于计算机。当时谁也无法想象,这样一个简单热爱数字的男孩,将来会领导全球最大的互联网公司。
自古以来,词汇一直都是语言中最活跃的因素。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各个时代,随着社会生活的剧烈变化,都会涌现大量新词新语。而在近一百多年的时间里,在中外交流的历程中,中国发
进入网络时代以来,网络上已出现大量流行新副词。它们的出处来源与流行原因多姿多彩,不一而足。随着这些词从网络进入现实语言生活,已有相当多的论述对此进行研究。本文以新
<正> 承蒙《民族艺术》季刊的厚爱,我曾在该刊1991年第1期发表一篇长达两万余字的论文《民族艺术学试想》。转眼之间,时光老人已把我们带到90年代末,同时也是世纪之末。在这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写”被公认为是四项基本语言技能中最难的一项,学生难学教师难教。写作一直是汉语学习者的软肋,尤其是到了中高级阶段,很多学生的写作能力都远远滞后于听
《南方周末》创办于1984年,是中国深具公信力的严肃性综合报刊和发行量最大的新闻周报,一直备受学界和社会关注。《南方周末》新年献词是自1997年起在每年的最后一期或新年第
以新疆蒙古族受众主要接触的蒙古语文媒体为研究对象,通过专家和受众访谈、问卷调查等途径获得的第一手材料,考察新疆蒙古族语言文字掌握情况及语言态度、蒙古语文在新疆各类
作者根据在中国三十多年工作和二十年培训中国临床医生的经验,分享了对精神分析与中国人心灵相遇的观察。第一批学员在孩提时代经历了"文革",常发展出的应对机制包括防御性理
汉字是汉民族记录语言的符号系统,数千年来为中国人保存和传递着历史文化信息,表达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与思想。汉字不管是在其构型系统上还是其历史文化背景中,都蕴含着丰富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