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注CO2驱油已经发展成为一种较为成熟的提高采收率技术,但是截至目前,我国注CO2驱主要应用于一些常规油藏和低渗透油藏,针对衰竭开采中后期的近临界挥发油藏注CO2提高原油采收率的研究相对较少,同时关于注CO2驱过程中三相复杂相态变化的研究就更少。因此,本文以X区块为研究对象,通过物理模拟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手段,来研究衰竭开采中后期的近临界挥发油藏注CO2过程中的复杂相态特征、混相机理以及提高采收率机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注CO2驱油已经发展成为一种较为成熟的提高采收率技术,但是截至目前,我国注CO2驱主要应用于一些常规油藏和低渗透油藏,针对衰竭开采中后期的近临界挥发油藏注CO2提高原油采收率的研究相对较少,同时关于注CO2驱过程中三相复杂相态变化的研究就更少。因此,本文以X区块为研究对象,通过物理模拟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手段,来研究衰竭开采中后期的近临界挥发油藏注CO2过程中的复杂相态特征、混相机理以及提高采收率机理。本文的部分研究内容来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以X区块近临界挥发油为研究对象。通过丰富的文献阅读与调研,对近临界挥发油藏地层流体相态特征及开发方式进行了深入了解,明确了近临界挥发油藏地层流体具有高挥发性、高气油比等特性,开采时应保证其开采压力大于流体的饱和压力等特征。首先,通过单次闪蒸实验、恒质膨胀实验、多级脱气实验,验证了研究区地层流体符合近临界挥发油特征。在原始地层条件下,通过CO2-近临界挥发油两相相平衡实验发现:随着CO2的注入量不断增加,体系的饱和压力不断增加,黏度逐渐减小,密度逐渐增加,当CO2的注入含量在10mol%~20mol%时,近临界挥发油体系朝向凝析气体系转变。同时进一步开展了CO2-近临界挥发油-地层水三相相平衡实验发现:随着CO2的注入量增加,三相体系饱和压力增加,溶解气油比增加;随着含水饱和度的上升,三相体系饱和压力下降,溶解气油比下降,CO2溶解量减小。其次,开展了衰竭开采中后期地层剩余流体注CO2两相相平衡实验,并与原始地层条件下地层流体注CO2相态变化特征进行对比,实验及模拟结果显示:目前地层流体体系变重,仍然为油藏体系。同时对目前地层剩余流体进行注CO2最小混相压力细管实验及细管模拟研究,确定其最小混相压力为28.6MPa。为下文注CO2提高原油采收率机理研究奠定了基础。最终,利用CMG软件的GEM组分模块,从地质因素和注入因素的角度对近临界挥发油藏注CO2提高原油采收率机理进行了研究,发现地层倾角越大,水体越小,渗透率越大,注入气纯度越高,注入速度越大,注入压力大于最小混相压力时,原油采收率最高。结合室内物理实验结果和机理数值模拟研究结果,对研究区进行了注CO2开发方案优化设计,优选出最佳注采井网为两注(低部位注入井)三采,注入速度为9×10~4m~3/d,注入压力为32MPa,注入量为0.3HCPV的注CO2提高原油采收率开发方案。本文的研究成果在一定程度上为近临界挥发油藏注CO2复杂相态和提高原油采收率机理研究提供了实验基础和理论基础,同时为研究区注CO2提高原油采收率开发方案设计提供技术支持,并为同类油藏的开发提供借鉴。
其他文献
川西洛带气田位于成都市龙泉驿区,地处川西凹陷东部的斜坡构造带,西面临近龙泉山北部的北东向构造带。洛带气田自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发现工业气流开始,至今已经勘探开发三十年,勘探开发程度较高,钻井数量已有近三百余口,想要稳定天然气产量输出已经极为困难。根据前人研究经验表明,如果单一利用井资料和地震资料是无法全面精确的表现天然气开采的有利区域的,也无法满足精细刻画的要求。为了解决稳产难题,同时更加充分的开
环境与生态对人类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极为关键的,地震及其次生灾害对环境与生态的影响应引起足够重视。2017年“8·8”九寨沟地震诱发大量崩塌、滑坡以及泥石流等次生灾害,对九寨沟景区的生态地质环境产生强烈影响,严重威胁到人民群众的居住环境和生命财产安全。在政府部门牵头、科研团队和工程单位的共同参与下,通过多期治理工程对景区内的地质灾害进行了治理和修复,排除了存在的安全风险,为九寨沟景区正常安全运行
软硬互层岩体在我国西南地区广泛分布,通常由不同岩性的岩层交替排列构成。较之于单一岩性构成或含软弱夹层的层状岩体,软硬互层岩体的非均匀性及各向异性更为显著。这使得该类岩体的动力学特性受到各岩层的力学特性及结构面倾角等因素的影响。随着我国“一带一路”和川藏铁路建设的实施,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上述岩体,加之以上国家工程通过部分高烈度地区,因此软硬互层岩体动力特性及软硬互层边坡的动力稳定性问题尤为重要,需要开
近年来,针对川西北元坝地区中二叠统茅口组的油气勘探取得了重大进展。由于茅口组地质情况复杂、构造作用强烈,导致元坝地区茅口组储层研究存在着成因机理认识不清楚、控制因素认识不全面等问题。针对此问题,本文以区域构造演化为背景,结合前人研究成果,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岩心观察、薄片鉴定、地球化学分析等多种研究手段,分析了茅口组沉积相类型和展布规律,明确了研究区储层特征及发育类型,探讨了不同成岩作用对储层的影响
能源是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血脉,经济增长需要包括天然气在内的能源来支撑。当前我国天然气产业正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和国家倡导加快开发清洁能源能转型的关键时期。有水气藏占我国天然气气藏总量较高,且普遍存在开采难度大,采收率较低的现象。有水气藏中低渗致密砂岩储层在钻完井及开发过程中存在的水封气,对产量损害严重,水封气如何解封是提高该类储层高效开发的关键。本文在现有的实验条件和渗流理论基础上,利用核磁共振技术探
HF油田位于伊拉克东南部地区美索不达米亚盆地,可采储量达50~60亿桶。该油田的主力产层为白垩系Mishrif组,其中MB1-2层油层厚度最大。然而,MB1-2层以颗粒灰岩、生屑泥粒灰岩、粒泥灰岩与泥灰岩频繁互层为特征,层内非均质性极强。根据前期研究,该套灰岩沉积在滩与灰坪交互相,滩相发育范围小,储层发育的控制因素认识不足,制约了储层的有效预测,影响了后期注水开发方案的制定。因此,本论文以HF油田
大港油田Z油藏温度为103℃、矿化度为29227mg/L,渗透率变异系数为0.5~0.7,储层非均质性强。目前,综合含水率高达96.7%,处于特高含水开发阶段,但采出程度仅为25.2%OOIP(原始地质储量)。而常规含聚合物化学驱油体系在高温、高盐苛刻的油藏条件下,驱油体系的增粘效果较差,提高采收率效果不理想。研究结果表明,原位乳化可以有效提高驱替相粘度以及降低油水界面张力的作用,通过提高波及效率
地震是严重的自然灾害,而科学合理的地震备灾行为可有效地减少地震带来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现有研究文献证实了地震知识与风险感知对居民的地震备灾行为有显著影响;居民对不同利益相关方的救灾能力信任、备灾可获得的来自不同利益相关方的帮助也显著影响他们的备灾行为。然而,这类研究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忽略了对中国,尤其是中国农村区域。基于此,在地震灾区开展相关研究,不仅可以丰富相关备灾行为领域,还能够为新农村规
叶巴滩水电站位于金沙江上游中部河段,属青藏高原东缘深切河谷地段。在平硐勘探过程中,两岸均发现有花岗岩碎裂化现象,表现为粒径不一的碎裂状岩屑,块体易捏碎,手感粗糙,将其称为碎裂状花岗岩。本文从这一特殊现象入手,基于野外调查资料,定性定量总结碎裂状花岗岩发育的环境地质特征;同时取样碎裂状花岗岩、常规风化花岗岩和微新花岗岩三类样品,开展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XRF),揭示碎裂状花岗岩与常规风化花岗岩及微新
滑坡-碎屑流是一种常见的冲击动能大,危害性极强的地质灾害。随着科技和社会的进步,我国基础建设不断的发展,自然界中在野外边坡上留存大量的土石堆积体。在各类诱发因素下,碎屑流会发生运动破坏,碎屑流在运动过程中经常会冲击到边坡上的土石堆积体,从而使得碎屑流的运动体积不断增大,诱发二次灾害。碎屑流常常以离散颗粒物质形式存在,当碎屑流冲击土石堆积体后,堆积体溃散,碎屑流规模变大。这种颗粒物质的运动宏观上具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