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青少年偏差行为一直存在,但该问题真正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则不得不提到威克曼1928年发表的题为“儿童行为与教育态度”研究报告,它不但引起了学者们对这一问题的兴趣,更使得偏差行为在概念界定、行为的鉴别测量、问题成因与干预以及相关理论解释的形成等方面都产生了积极的理论研究成果。在实践层面上,以往就存在专门的纠偏学校—工读学校,因效果不理想而有被新的纠正青少年偏差行为的特训学校替代的趋势。大量特训学校的出现不仅给偏差青少年的父母带来了希望,而且极有可能使偏差青少年获得新的“自救”机会。一般而言,青少年偏差行为的产生往往与他们处于青春期有关。事实上,国内外学者倾向于将青春期出现的各种问题称为“青春期危机”,青春期生理的成熟与心理的不成熟所造成的闭锁与开放、独立与依赖等对立性心理状态容易使青少年常常处于矛盾挣扎的处境中。对于青春期危机的解决,学者们倾向于这样的认识:这种危机会随着个体年龄的增长慢慢消除。值得指出的是,青少年偏差行为的产生确实可以归因于青春期青少年所独有的个体特征,但青少年偏差行为的形成不仅受自身特征影响,更受微系统中各种因素(家庭、学校、同伴等)的综合影响,因为青少年性格可塑性大的特点决定了他们认知和行为模式极易受周边环境影响。与此同时,一元价值观主导的社会环境或多元价值取向带来社会价值判断迷茫的社会环境都容易增加青少年失范的风险,如果说当下社会转型所带来的负面效应只是青少年以偏差行为凸现对生存处境不满的促发因子的话,那么学校和家庭作为青少年顺利社会化的两大主要场所,它们教育功能的失调则将青少年直接推向偏差青少年的行列。令人感到遗憾的是,目前我国的社会环境、学校和家庭三个方面都存在着不利于青少年成长的教育因子,特训学校的日益增多与大量存在的青少年教育处境不良存在着内在关联。引发家长期待和遭受社会质疑的特训学校在争议中开启了探索“再造”偏差青少年之路,但办学资金不足、社会重视程度欠佳等诸多因素影响了特训学校的纠偏效果,加之出校后影响青少年偏差行为的因素仍然存在并产生影响,特训学校的“再造”工程实际上并未实现成功转化每位偏差青少年的目标,出校后的大部分青少年最终或迷茫或清醒地走在偏离社会的道路上,因此如何提高特训学校对偏差青少年的有效转化率攸关学校生存,而转化率的提高不但需要特训学校继续寻找增强再造效果的途径,更需要社会、学校和家庭尽量消除青少年偏差行为复发的危险性因素对这些青少年产生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