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一、通过对临床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采用心冲击图设备进行心冲击图信号和心电图信号的同步联合采集,分析基于心冲击图设备的JJ间期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进行心率变异性分析的可行性;二、通过对临床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相关资料的分析,评价基于心冲击图设备的RJ间期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临床病情判断中的意义;三、通过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接受再同步化治疗后起搏器四种状态下的心冲击图信号的记录,探讨基于心冲击图设备的RJ间期在慢性心力衰竭再同步化治疗中的可能性应用。方法:一、连续性入选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共21例(男性10例,女性11例,年龄58-75岁)。平静状态下同步采集21例患者的心冲击图和心电图信号,根据心冲击图波形中相邻的J峰计算出的JJ间期和心电图波形中相邻的R峰计算出的RR间期,分别计算心冲击图和心电图2种方法在心率变异性分析中时域、频域和非线性域的测定值。比较基于心冲击图的JJ间期和心电图的RR间期方法计算得出的心动周期时间间隔;分析基于心冲击图的JJ间期和心电图的RR间期方法计算得出的的心率变异性分析在时域、频域和非线性指标方面的相关性,并用配对t检验方法分析两组测定值之间的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二、连续性入选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共98例(男性44例,女性54例,年龄58-75岁)。平静状态下同步采集98例患者的心冲击图和心电图信号,根据同一个心动周期中心冲击图波形中的J峰和心电图波形中的R峰计算出单个的RJ间期数值,以5分钟时间内每个心动周期对应的RJ间期的平均值作为该患者最终的RJ间期测定值。记录所有入选病例的临床基线资料,包括年龄、性别、身高和体重、基础病因、心衰分期、心功能分级、因慢性心力心衰再住院次数、慢性心力衰竭病程、入院心率、血压、血生化检查、心电图参数、超声心动图检查参数等资料;并对患者出院后3个月内的临床转归情况进行随访,记录的终点事件为患者出院后因心力衰竭加重再住院、死亡和接受再同步化治疗。根据RJ间期结果将所有患者分为低RJ间期组和高RJ间期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基线资料情况和相关检查资料;观察两组患者出院后3个月内的临床转归情况并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三、连续性入选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共15例(男性9例,女性6例,年龄48-80岁),均已接受再同步化治疗。根据同一个心动周期中心冲击图波形中的j峰和心电图波形中的r峰计算出一个对应的rj间期数值。对所有接受再同步化治疗的患者在起搏器关、双室起搏、左室起搏和右室起搏状态下分别接受5分钟的心冲击图和心电图信号采集,以该起搏状态下5分钟心动周期中的rj间期的平均值作为该起搏状态下最终的rj间期测定值。比较所有研究对象在起搏器四种不同状态下的rj间期之间有无差异。结果:一、心冲击图在慢性心衰患者中心率变异性分析的可行性基于心冲击图的jj间期和心电图的rr间期方法计算得出的心动周期时间间隔并不绝对相等,但基本接近且变化趋势一致。根据心冲击图和心电图方法分别进行心率变异性分析得到的测定值中,平均正常rr间期的标准差(sdnn)、总功率(tp)、低频功率(lf)、高频功率(hf)和长轴的均方根值(sd2)2组数值间的相关性最高(r=1);相邻rr间期差的均方根(rmssd)和短轴的均方根值(sd1)、相差>50ms的相邻rr间期占rr间期总数的百分比(pnn50)和低频/高频比率(lf/hf)2组数值间的相关性(r分别为0.99和0.98)均较高;基于心冲击图的jj间期和心电图的rr间期方法进行心率变异性分析得到的时域、频域和非线性指标各项测定值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二、心冲击图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病情判断中的意义与低rj间期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相比,高rj间期组患者具有以下临床特征:年龄相对较大、病程相对较长、收缩压相对较低、谷丙转氨酶相对较高、血肌酐相对较高、血钠相对较低,心电图的pr间期相对较长,超声心动图检查示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相对较大、左室射血分数(lvef)相对较低。随访结果发现,总计28例患者出现再住院和死亡等不良事件,高rj间期组较低rj间期组患者不良事件明显增多(38.8%vs18.4%,p=0.03)。以有无发生慢性心力衰竭加重再住院和死亡等不良事件为因变量、将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后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作为自变量再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后所得的结果显示,预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出院后3个月内发生不良事件的独立危险因子有rj间期(or=0.398,95%ci0.107~0.961,p=0.04)和左室射血分数(or=0.904,95%ci0.845~0.987,p=0.01)。三、心冲击图在慢性心力衰竭再同步化治疗中的意义再同步化治疗中起搏器的四种不同状态下RJ间期的四组测定值之间存在总体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进一步采用LSD法进行计量资料的组间比较,结果显示,双室起搏、左室起搏、右室起搏的RJ间期较起搏器关off状态下的RJ间期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一、临床上根据心冲击图信号的JJ间期进行心率变异性分析是可行的,可以采用基于心冲击图的方法对慢性心力衰竭病人进行心率变异性分析;二、高RJ间期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病情相对较重,预后较差,短期内不良事件发生率高。因此,有必要将RJ间期作为识别高危心衰病人的依据,对于高RJ间期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有必要给予更多的关注;三、再同步化治疗中起搏器四种状态下RJ间期之间有明显差异,提示相对而言基于心冲击图的RJ间期有可能是起搏器优化过程中一个更加客观的参数,有必要对RJ间期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