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是非霍奇金淋巴瘤中最为常见的病理类型,约占30%~40%。虽然该疾病对常规化疗较敏感,但由于DLBCL的异质性,只有不到50%的患者能获得完全缓解,40%的患者能长期生存。因此识别对常规化疗不敏感和具有预后不良因素的患者是DLBCL治疗中的关键。近年发现根据肿瘤细胞起源,采用基因芯片及免疫组化的技术可将DLBCL分为生发中心来源(GCB)及非生发中心来源(non—GCB)两种亚型。多项回顾性研究结果证实GCB组预后明显优于non—GCB组。但这些研究均以CHOP化疗方案为基础。近期几项大型临床试验显示,CD20单抗利妥西单抗(Rituximab,R)联合CHOP(R—CHOP)治疗DLBCL可使整体疗效提高15%~20%。但目前仍不确定R—CHOP方案足否能使GCB及non—GCB两组亚型DLBCL患者的疗效均得到提高。国内外有关比较两种技术方法在DLBCL亚组分型的研究报道较少,并且缺乏前瞻性研究。因此,本课题进行一项前瞻性临床研究,分别采用免疫组化法及基因芯片法对入组的100例初诊DLBCL进行亚组分型,比较两种方法分型结果的一致性;并通过比较不同亚型DLBCL接受R—CHOP及CHOP一线治疗获得的近期缓解率,寻找近期疗效的有效预测因素,为不同亚型患者寻找最佳一线化疗方案。
第1章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免疫组化分型及其与临床的关系
研究目的:
100例DLBCL中免疫学亚型的分布情况及其对近期疗效的影响。分析Bcl—2、CD5、LMO2等免疫指标与近期疗效的关系。
材料和方法:
收集100例初诊原发DLBCL患者组织标本,标本对半分成两份,一份用于基因芯片检测,一份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CD10、Bcl—6、MUM1、Bcl—2、CD5及LMO2等蛋白表达情况。采用Hans免疫组化分型标准对病例进行亚型分类,比较DLBCL不同亚型的临床特征、对接受标准一线方案CHOP或R—CHOP近期疗效的差异性以及1年EFS(无事件生存)。同时分析CD5、Bcl—2、LMO2等免疫指标的临床意义。
实验结果:
免疫学亚型中GCB组43例,non—GCB组57例;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不同免疫学亚型患者获得的近期疗效有显著差异,GCB亚型患者的近期缓解率高于non—GCB患者(88.37% vs57.8g%,p=0.003)。中位随访15个月后,log—rank检验结果显示,GCB亚型的1年EFS优于non—GCB亚型(81% vs42%,p=0.000)。
免疫学分型中与近期疗效关系有统计学意义的抗原指标为Bcl—6及MUM1。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Bcl—6及MUMI对近期疗效有显著影响,Bcl—6(+)组近期缓解率高于Bcl—6(—)组(p=0.0009);MUM1(—)组近期缓解率高于MUM1(+)组(p=0.03);而CD10与疗效关系不大。
Bcl—2、LMO2、CD5等免疫指标对DLBCL近期疗效影响不大,并且Bcl—2与LMO2表达与否均对1年EFS无显著影响,而CD5阳性患者1年EFS明显低于CD5阴性患者。Bcl—2阳性患者接受R—CHOP化疗的疗效明显优于CHOP化疗者(76.92% vs44.44%,p=0.011);LMO2阴性患者,R—CHOP组的近期疗效优于CHOP组,近期完全缓解率分别为79.17%及50.00%(p=0.003);CD5阳性患者即使采用R—CHOP方案治疗,其近期疗效亦未得到显著提高。
结论:
1.免疫学分型对DLBCL患者的近期疗效具有预测价值;接受常规化疗的GCB亚型患者近期疗效好于non—GCB亚型患者,并且前者的1年EFS优于后者。
2.免疫组化分型的3项抗原指标中,Bcl—6及MUM1对近期疗效预测有价值。其中Bcl—6表达提示近期疗效较好,Bcl—6(+)患者近期缓解率高于Bcl—6(—)患者;MUM1表达与治疗反应较差相关,MUM1(+)患者近期缓解率低于MUM1(—)患者。
3.LMO2、CD5、Bcl—2在本研究中未能对近期疗效作出有效预测,但CD5表达与近期复发及1年EFS较低有关,且Rituximab联合CHOP治疗对CD5(+)患者近期疗效无提高,提示这部分患者可能需要接受更为强烈的初始治疗。对Bcl—2(+)患者,Rituximab的干预可提高近期疗效;对LMO2(—)患者,Rituximab亦可改善其近期疗效。
第2章DLBCL基因表达谱研究与近期疗效
研究目的:
检测100例DLBCL中基因表达谱分型情况,以基因芯片结果为“金标准”判断免疫组化法分型的准确性。分析基因表达谱与近期疗效的关系。
材料与方法:
收集前述100例初诊原发DLBCL患者新鲜组织标本,用RNA固定液保存后进行RNA提取与纯化,采用Affimetrix HG U133 Plus2.0基因表达谱芯片对质检合格的标本进行检测分析,根据基因芯片结果,采用聚类分析法进行亚型分组,方差分析法筛选治疗反应不同的差异表达基因。
实验结果:
100例DLBCL患者中GCB亚型55例,ABC亚型45例,亚型分布情况与国外文献报道一致。以基因芯片结果为“金标准”,免疫组化分型与基因表达谱分型完全一致的患者共80例,正确率为80%,其中两种分型方法均为GCB组的39例,non—GCB(或ABC)组41例;免疫组化法对GCB亚型的灵敏度为70.91%,特异度为91.11%。
不考虑治疗方案时,基因芯片法分型GCB组与ABC组的近期缓解率无显著差异(p=0.674);治疗方案分别为CHOP及R—CHOP时,GCB亚型及ABC亚型患者的近期疗效也未见明显差异。中位随访1年后,GCB亚型患者的1年无事件生存率约为62%,ABC亚型患者1年无事件生存率约55%,但log—rank检验未发现两组患者EFS有明显差异性。
采用方差分析法对不同疗效的DLBCL患者进行比较,未发现有明显的差异表达基因。
结论:
1.基因表达谱研究显示中国人群DLBCL中GCB亚型及ABC亚型所占比例与欧美人群比例相一致。
2.基因表达谱分型结果及相关基因组合对近期疗效无显著预测作用。
3.免疫学亚型与基因芯片亚型有较高的一致性,且前者对近期疗效预测更有意义,对治疗方案的选择有一定参考作用。
第3章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BCL—2基因重排的临床意义
研究目的:
检测BCL—2/IgH基因重排情况,分析其对临床疗效及EFS的影响以及在前述两种技术方法分型中的作用。
材料与方法:
FISH法检测100例入组患者石蜡包埋组织标本BCL—2/IgH基因重排情况,比较BCL—2/IgH基因重排和免疫学亚型、基因芯片亚型及CD10、Bcl—6、MUM1、Bcl—2等抗原表达的相关性。分析BCL—2/IgH基因重排对近期疗效及1年EFS影响以及BCL—2/IgH基因重排在临床应用的意义。
实验结果:
100例患者中FISH法检测出t(14;18)易位患者13例,均为基因分型GCB亚型;10例t(14;18)易位者为免疫学GCB亚型,3例为免疫学non—GCB亚型。BCL—2/IgH基因重排与基因芯片法及免疫组化法检出的GCB亚型均有显著相关性。
BCL—2基因重排阳性患者的近期缓解率低于阴性患者(46.15% vs74.71%,p=0.049);BCL—2基因重排阳性患者的1年EFS仅为21%,低于阴性患者(log—rank检验,p=0.026)。
GCB亚型中BCL—2/IgH基因重排阳性患者1年EFS显著低于阴性患者。两种亚型检测方法的结论一致。在基因芯片法测出的55例GCB亚型中,接受不同化疗方案时,BCL—2/IgH基因重排阳性与阴性患者的近期缓解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在免疫组化法检出的43例GCB亚型中,治疗方案为CHOP时,BCL—2/IgH基因重排阳性患者近期缓解率低于阴性患者。
结论:
1.本研究中100例DLBCL患者BCL—2/IgH基因重排的发生率为13%。
2.BCL—2/IgH基因重排主要见于GCB亚型DLBCL,应用于临床可提高免疫组化法GCB亚型的检出率。
3.BCL—2/IgH基因重排患者的近期疗效及1年EFS均低于无基因重排患者,这一趋势在GCB亚型的患者中尤为明显,提示具有BCL—2/IgH基因重排的GCB—DLBCL患者对常规化疗(尤其是CHOP方案)反应较差,在初始治疗时可能需选用较强烈的化疗方案。R—CHOP对具有BCL—2/IgH基因重排的GCB—DLBCL患者是否有疗效提高作用有待扩大样本量进一步证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