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陵江流域多尺度绿色基础设施规划研究

来源 :重庆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nnsh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流域是承载山地人居环境的典型自然单元,流域生态特征直接影响着山地人居环境建设;而山地人居环境也是流域不可缺少的生态组成部分。嘉陵江流域位于长江上游,属于西南山地流域中人口较多、社会经济发展较为发达的区域,具有生态重要性和地域特殊性,是西南片区、三峡库区乃至长江中下游的生态屏障。近年来随着城镇化高速发展,各类开发建设活动导致嘉陵江流域人居环境多个尺度上的绿色生态空间格局破碎化、生态要素分布不均衡,从而引发一系列生态问题,产生生态系统服务难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居民需求的矛盾。在我国生态文明及美丽中国建设、绿色发展等战略导向下,科学合理规划和建设城乡绿色空间成为中国可持续城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1],而流域内多个尺度上的生态空间格局保护及网络构建研究是保障人居环境生态安全和品质提升的关键[2]。论文以嘉陵江干流子流域涉及的行政区县为研究范围,根据城乡建设开发活动对生态空间的干扰强弱、生态系统的类型将规划层次划定为流域尺度、城市尺度(中心城区)、城市滨河尺度。将与流域生态安全、居民生活品质高度关联的绿色基础设施(Green Infrastrure以下简称为GI,指涵盖流域内区域、城市多个尺度内外的自然、半自然、人工设计维护的蓝、绿空间体系和绿色生态技术设施)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其“物质要素本体”、“生态格局框架”、“服务功能设施”的内涵以及“要素”、“格局”、“功能”三个维度的属性,探索嘉陵江流域人居环境“自然-生物-人类”和谐共生战略目标导向下的多尺度GI“要素”、“格局”、“功能”三向维度协同规划框架、技术路径及空间优化策略。论文主要分为以下六个部分:第一部分通过梳理衍生GI概念的生态规划理念发展历程,结合相关定义阐述,探讨GI内涵、维度属性构成以及多尺度特征,整理GI国内外研究进展及典型实践案例,判断GI规划向多尺度、多维度发展的趋势。明确论文的研究范围和研究尺度层次,作为后续分析的基础(第一章)。第二部分为嘉陵江流域概况及GI现状问题认识,通过田野调查和整理统计数据,了解嘉陵江流域人居环境自然生态与社会经济发展概况,结合定量与定性的方法认识到嘉陵江流域尺度、城市尺度、城市滨河尺度都不同程度的存在GI要素类型单一及结构破碎、格局易受干扰且缺乏弹性保护与管理、功能供给与需求存在分异的问题,只针对GI要素、格局、功能单一属性维度的规划难以解决嘉陵江流域的GI的综合问题。(第二章)第三部分基于GI的内涵及属性,以人居环境科学、城乡生态规划、景观生态学、流域生态学、生态系统服务等理论作为基础,构建了嘉陵江流域多尺度GI“要素-格局-功能”三向维度协同规划框架:阐述了GI三个维度的内涵,要素维度是生态环境本底的表现形式,格局维度重点关注城乡建设与生态本底的互动影响,功能维度重点关注人本需求与生态本底之间的适应关系;探讨了GI三个维度规划的应对逻辑和协同机制;基于嘉陵江流域多尺度GI现状问题明确各尺度GI规划重点和诉求,提出了嘉陵江流域尺度GI“安全格局识别-功能供需优化-多元要素修复”、城市尺度GI“要素网络构建-格局控制优化-功能调适优化”、城市滨河尺度“格局分段分区-功能提升识别-要素配置设计”的规划路径及方法体系。(第三章)第四部分为嘉陵江流域尺度GI安全格局识别与供需优化。在格局维度上通过建立流域生态重要性评价模型,识别嘉陵江流域GI安全格局并制定分区保护策略;在功能维度上,通过GI生态功能供给水平和需求水平的测度及匹配分析,识别GI供需分异区县并制定分类优化对策;在要素维度上针对重点提升区县进行GI生态网络和游憩廊道的修复。(第四章)第五部分为嘉陵江流域城市尺度GI网络构建与空间优化。在要素维度上,构建山、水、绿要素的斑块-廊道网络修复方法,归纳嘉陵江流域城市GI要素网络类型及特点;在格局维度上,探索精明增长导向下的嘉陵江流域城市GI格局空间分级评价方法和分区优化策略;在功能维度上,探索供需匹配导向下的嘉陵江流域城市GI功能空间调适优化方法,在已有要素网络骨架的基础上进行GI布局配置优化,并探讨GI增量挖掘策略。(第五章)第六部分为嘉陵江流域城市滨河尺度GI空间品质提升。在格局维度上,对滨河区域进行纵向功能分段和横向生态分区;在功能维度上,探索了嘉陵江流域城市滨河纵向河段GI功能供需匹配分析方法;在要素维度上,基于河段地域特征,针对重点提升河段提出多样化的横向空间GI配置植入模式和特色化的场地设计策略(第六章)。论文探索了流域多尺度GI“要素-格局-功能”三向维度协同规划的理念框架,在问题与诉求导向下提出适应嘉陵江流域的宏观流域尺度、中观城市尺度、微观城市滨河尺度的三向维度协同规划路径及方法体系,开展了针对嘉陵江流域的田野调查、多源数据收集与评估分析工作。期以通过合理保护、修复与利用生态本底,促进生态本底与城乡建设、人本需求之间的协调与适应,推动嘉陵江流域人居环境中地、城、人的和谐共生与可持续发展,尝试为流域生态文明建设、流域多尺度绿色空间规划带来启发与参考。
其他文献
突发事件应对中问责机制运用不当表现为问责理念注重事后问责,出现“一锤定音”的问责;问责主体两难选择,出现“可上可下”的问责;问责标准两难选择,出现“可左可右”的问责。这些表现引发了突发事件问责的破窗效应、马太效应、蝴蝶效应。改进突发事件应对中的问责机制,要在理念上全主体倡导全流程问责、政策上全方位完善问责标准、能力上全方面提升问责技能、保障上全过程细化奖惩机制。
期刊
我国城市建设已经进入了向“存量”要“增量”的时代,老旧小区作为城市建成区的核心板块是我国新一轮城市更新改造活动的重点内容。2017年底住建部推行老旧小区改造综合试点以探索城市老旧小区改造新模式。2020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全面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工作的指导意见》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实施老旧小区改造。同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将“
学位
近年来,伴随线上销售和电商平台的迅猛发展,零售商选择进行双渠道销售;制造商则以入驻电商平台的方式进行双渠道销售;而交易的公平性一直是消费者和企业的基本诉求,且随着消费者获取信息能力和维权意识的增强以及市场竞争的加剧,消费者影响经济的能力以及利润分配的公平性日益受到重视;并且行为经济学研究也表明公平关切行为对决策结果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过去,由于普遍缺乏判断交易公平的信息,使得消费者行为对经济系统的
学位
城市更新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新时期城市更新也被赋予了新的时代意义,实施城市更新行动能够推动城市结构调整优化和品质提升,转变城市开发建设方式,建设宜居城市、绿色城市、韧性城市、及人文城市,对全面提升城市发展质量、补齐让人们获得幸福感和安全感的短板、促进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具有深远而重要的意义。目前在城市发展的土地资源瓶颈和城市产业结构转型的双重压力下,各城市均开展了不同模式的城市更
学位
抗日战争时期,随着大量院校内迁,原本因理念不同而区域分隔的民族学学人在内外部因素作用下,逐渐凝聚在一起,西南联大为其中的典型代表。以边疆人文研究室、文学院、社会学系为基点,在共同学术志趣、学缘关系等因素的凝聚下,西南联大形成了实质上的民族学学术共同体,并且凭借学界地位、学人关系以及在地因素等,围绕西南联大形成了非正式的民族学学人群。在共同学术追求之下兼容不同治学理念而形成的西南联大民族学学术共同体
期刊
2020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城市更新将作为主要的城市工作,为推进城市高质量发展而持续展开。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是城市空间和土地价值再分配的过程,是城市发展视域下多方互利、“全面深化改革,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部分。然而,进一步实施城市更新行动面临了两方面的挑战。首先,由于较短的发展历程,我国城市更新仍存在制度不完善、机制不健全、技术缺失和内生动力不足的问题;其次,作为城市
学位
大力推广装配式建筑是我国建筑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预制构件作为装配式建筑的基本组件,具有生产过程涉及环节众多、工序及影响因素繁杂、跨部门界面管理难等特点,存在质量缺陷多发、易发以及难以追溯的质量控制难题。尽管学者进行了大量质量控制理论研究和探索,但构件质量控制实践普遍存在“重事后检查性控制轻过程监管性控制”的现象,无法实现质量缺陷追溯及产生原因有效分析。主要问题如下:一是对构件质量形成过
学位
在过去几十年间,我国开展了历史上规模最大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的投资与建设,成为推动我国城镇化建设、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升的强大动力。然而,随着项目数量的逐渐增多,项目规模的逐步扩大,项目运营过程作为全寿命周期的薄弱环节,逐渐暴露出管理效率低、事权关系不明确、利益分配不均、运营资金不足等问题,受到广泛关注。在此背景下,尽管学术界已对重大基础设施运营相关领域开展研究,并取得一系列阶段性成果,但研究成
学位
在“房住不炒”、“五道红线”和住宅用地出让“两集中”等各项政策环境下,住宅开发行业利润率下行、经营风险加大,开发企业债务融资受限、资金压力剧增。在政府组织的住宅用地出让中,组建联盟共同竞买土地、共同开发是开发企业重要的股权融资方式,既可以提升自有资金使用效率、增加土地竞买的成功率,又能适当分散高价拿地的经营风险,已被很多企业实践。然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很多联盟经过短暂的土地拍卖竞价过程即宣告失
学位
在日趋严峻的全球气候环境下,中国提出力争在2030年前实现碳排放达峰、努力争取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建筑业作为高耗能、高排放产业之一,存量巨大的既有建筑的节能减排已然成为实现“双碳”目标和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重要途径和必要路径。然而,我国现阶段实施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策略的决策主要以“经验式”决策为主、“情景分析式”决策为辅,借助先进技术和方法进行决策的方式较少,致使我国既有建筑节能减排事业的推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