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汉语国际教育用音节汉字词汇等级划分》(以下简称《等级划分》)与以往颁布的国际汉语教学大纲相比,一个重要差异便是收录了大量三音节非词成分。本文立足于《等级划分》中的三音节非词成分,根据结构、语义特征、文化内涵、在句子及篇章中所起作用的不同,将其划分为惯用语、实义词组、“语”类单位以及固定结构四个类别。文章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介绍关于《等级划分》及与之相关的其它大纲的研究现状、现代汉语本体范围内与国际汉语教学范围内的关于三音节非词成分的研究现状,以及本论文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等。第二部分是对四类三音节非词成分的具体分析。依据各自的特征,本文对惯用语主要从语法、修辞及文化的角度来考察,对实义词组主要从语法结构和句法功能来分析,对“语”类单位从在语篇中的分布情况与语用功能等方面入手,对固定结构则主要从性质与语法作用等角度来研究。本文试图探讨《等级划分》与相关大纲中三音节各类非词成分的特征,并将其与教材作对比,在此基础上提出对《等级划分》与教材的编写建议。希望以此为汉语国际教育三音节非词成分教学提供有用的借鉴。第三部分是对《等级划分》中三音节非词成分收词情况的评析,从共时层面将《等级划分》与《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新汉语水平考试大纲》进行对比,并基于其三音节非词成分的变动分析了体现出的教学理念,提出了一些《等级划分》存在的问题和对三音节非词成分的教学建议。第四部分是以《汉语教程》为例,在对《汉语教程》三音节非词成分考察的基础上,从两个方面对教材词汇部分的编写提出建议。第五部分为结语,对文章的主要观点和成果进行了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