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尿石症是指在泌尿系统内形成大小、数目、成分、形状不同的固体物质,停留在肾乳头到尿道出口这一段泌尿道内,可引起疼痛、血尿等临床症状的疾病[1]。尿石症是泌尿系统各部位结石病的总称,是泌尿系统的常见病。根据结石所在部位的不同,分为肾结石、输尿管结石、膀胱结石、尿道结石。前两种又合称为上尿路结石,后两种合称为下尿路结石。儿童泌尿系统结石的发生率、结石成分、部位以及年龄分布各地区及时代有显著差异[2],而发病率在地域上的巨大差异可能与气候、饮食和社会经济因素有关[3],但总的方面小儿泌尿系统结石比成人的发病率低[4]。由于我国尚未建立人群泌尿系统结石筛查或疾病监测制度,缺乏基于人群的泌尿系统结石患病率资料。目前,国内有关小儿泌尿系结石病例报道在新疆等区域较多[5],但尚未见到相关大样本流行病学报道。2008年9月以来,我国出现了大量婴幼儿患泌尿系统结石,呈群发状态,而且患儿均有含有三聚氰胺的问题奶粉(简称问题奶粉)喂养史,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6]。自2004至2007年发生宠物猫和狗饲料中存在三聚氰胺污染的事件后,开始有三聚氰胺在动物体内外研究的报道[7]。三聚氰胺对人体有何影响,目前认识甚少。2008年9月1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会同中华医学会制定了《与食用受污染三鹿牌婴幼儿配方奶粉相关的婴幼儿泌尿系统结石诊疗方案》[8],并在全国范围内免费开展了问题奶粉相关的儿童泌尿系统结石筛查。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医院被指定为筛查的医院之一,于2008年9月13日启动了筛查工作,与此同时针对当时状况我们前瞻性地设计了“问题奶粉相关的儿童泌尿系统结石筛查病历资料调查表”(简称调查表),旨在完成问题奶粉相关的儿童泌尿系统结石等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工作外,对食用问题奶粉与泌尿系统结石发生的关系进行现况调查和分析,探讨问题奶粉相关的儿童泌尿系统结石的流行病学特征及临床特征。在本次的筛查过程中,我们还意外发现了部分肾积水(泌尿系统结石梗阻所致肾积水除外)及泌尿系统畸形的病例,通过对本次筛查结果的分析,探讨肾积水及泌尿系统畸形与食用问题奶粉是否相关。方法:对0~14岁食用过问题奶粉的儿童,我们通过其家长填写的调查表、临床症状、体格检查、尿常规、泌尿系统B超、肾功能、肝功能及其他血、尿生化等检查,筛查是否存在泌尿系统结石及其他泌尿系统损害。对发现患有泌尿系统结石又达到住院标准者收入院,对未达住院标准的患儿指导门诊随诊。门诊随诊病例给予停用可疑奶粉、碱化尿液、鼓励患儿适当多饮水等治疗,并定期复查尿常规及B超等。根据问题奶粉相关的泌尿系统结石主要发生在婴幼儿中的特点,依据年龄分为≤1岁、~2岁、~3岁、~6岁和~14岁组。将食用问题奶粉的时间分为≤6月、~12月、~24月和>24月组。分析性别、年龄和用奶时间对泌尿系统结石发生的影响及病情转归。通过对单纯肾积水及泌尿系统畸形临床症状及转归的分析,探讨单纯肾积水及泌尿系统畸形与食用问题奶粉是否相关。结果:接受免费筛查儿童9423名,其中男童5249名,女童4174名,男∶女约为1.8∶1。①泌尿系统结石发生率:泌尿系统结石90/9423名(1.0%),可疑结石270/9423名(2.8%);②泌尿系统结石发生率的性别分布:男童58例(1.1%),女童32例(0.8%);③泌尿系统结石发生率的年龄分布:≤1岁组16例(1.0%),~2岁组21例(0.9%),~3岁组39例(1.5%),~6岁组9例(0.4%),~14岁组5例(0.5%);④食用问题奶粉时间与泌尿系统结石发生率的关系:食用问题奶粉时间≤6月结石发生率为0.7%,6~12月的为1.5%,12~24月的为0.6%,24~36月的为0.7%;⑤泌尿系统结石的位置分布:单侧肾结石69例,双侧肾结石12例,单侧输尿管结石6例,双侧输尿管结石2例,膀胱结石1例;⑥肾积水发生率:肾积水48/9423名(0.5%),男童35例(0.67%),女童13例(0.31%),左肾积水27例(0.29%),右肾积水14例(0.15%),双侧肾积水7例(0.07%);⑦泌尿系统畸形137例,发生率为1.46%。结论:食用问题奶粉与儿童泌尿系统结石的发生有关。泌尿系统结石发生率与性别无关,与患儿年龄及食用问题奶粉时间有关,≤3岁组泌尿系统结石发生率明显高于其它年龄组,食用受污染粉6~12月结石发病率最高。单侧肾结石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双侧肾结石。泌尿系统结石形成时间短,结构多较松散,可呈泥砂样,结石排出多无临床表现,内科治疗多数有效。肾积水及泌尿系畸形与三聚氰胺污染奶粉无确切关系。积水量大且随访中无变化的患儿泌尿系畸形可能性大,应尽早行相关影像学检查,以免延误诊治。胎儿期肾盂轻中度扩张,产后超声复查是筛查儿童肾输尿管病变的有效方法,可以使这部分患儿得以早期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