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麻醉深度的确定各家分歧极大。Prys-Roberts和Kissin对麻醉深度的定义为:麻醉状态至少包括两种成份,首先是失去意识和记忆;其次是对伤害性刺激反应(包括体动反应、血流动力学改变、应激反应等)的阻断。构成全麻状态的药物效应谱不应该被单纯看作是麻醉药物作用所产生的几个麻醉成分,而应当是其分别的药理学作用,即使是仅用一种药物产生麻醉。目前,Prys-Roberts和Kissin强调伤害性刺激的类型和消除反应的特异性药物分类这一观点代表着最适合当代麻醉实践的麻醉深度概念。
    过去的20~30年时间里,新型阿片类药舒芬太尼、瑞芬太尼、阿芬太尼以及芬太尼的药代—药效动力学(PK-PD)方面的研究在不断深化,同时随着新型输注设备—靶控输注(TCI)和麻醉深度监测技术—BIS、AAI系列监测应用于临床,新型阿片类镇痛药对麻醉深度影响的研究报道逐渐增多,成为当前麻醉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课题。
    第一部分不同浓度舒芬太尼联合丙泊酚靶控输注对麻醉深度的影响及相应EC50、BIS50、AAI50的测定
    目的观察不同浓度舒芬太尼与丙泊酚联合靶控输注对BIS、AAI的影响,测定意识丧失及体动反应消失时相应丙泊酚EC50和BIS50、AAI50的值。
    方法全麻手术病人,女性45例(ASAI~Ⅱ级),随机分为Ⅰ、Ⅱ、Ⅲ组,三组分别以舒芬太尼0ng/ml、0.12ng/ml、0.24ng/ml浓度作持续靶控输注。舒芬太尼达效应室浓度后6min,三组皆以0.6μg/ml启动丙泊酚靶控。丙泊酚血浆、效应室浓度平衡后3min,按0.3μg/ml逐步递增丙泊酚,直至病人体动反应消失和意识消失。记录三组病人BIS、AAI基础值,以及Ⅱ、Ⅲ组舒芬太尼达效应室后6min的BIS、AAI值;按BIS、AAI、0AA/S评分以及挤压三角肌反应依次记录其数据;记录丙泊酚效应室浓度为0.9μg/ml、1.5μg/ml、2.1μg/ml时挤压三角肌后3min内BIS所出现的最高值与挤压前lmin的BIS均值的差值;按Ambesh四分法记录丙泊酚注射痛现象;采用二项Logistic回归计算意识丧失及挤压三角肌体动反应消失时的概率方程及相应EC50、EC95、BIS50、BIS96、AAI50、AAI95。
    结果1.Ⅱ、Ⅲ组的BIS、AAI在舒芬太尼输注前后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2.意识丧失时Ⅰ、Ⅱ、Ⅲ组的丙泊酚EC50/EC95分别为1.9/2.4μg/ml、1.6/2.1μg/ml、1.4/1.9μg/ml,BIS50/BIS95分别为64/55、69/61、72/59,AAI50/AAI95分别为31/24、35/29、38/26;体动反应消失时Ⅰ、Ⅱ、Ⅲ组的丙泊酚EC50/EC96分别为3.0/3.7μg/ml、1.4/2.0μg/ml、0.9/1.4μg/ml,BIS50/BIS95分别为49/40、74/62、84/75,AAI50/AAI95分别为16/10、47/25、58/41。
    3.Ⅰ、Ⅱ、Ⅲ组BIS与丙泊酚EC的相关系数r分别为-0.95、-0.94、-0.92(P<0.01)。而AAI与丙泊酚EC的相关系数r分别为-0.84、-0.84、-0.83(P<0.01)。
    4.丙泊酚EC为0.9μg/ml、1.5μg/ml、2.1μg/ml时,I组对挤压三角肌刺激的BIS增加量(△BIS)分别为6.3±2.4、5.4±2.6、4.9±2.3;Ⅱ组的△BIS分别为3.3±2.4、2.8±2.4、2.5±2.3;Ⅲ组为2.9±2.2、2.5±2.4、2.4±2.0,各观察点Ⅰ组与Ⅱ、Ⅲ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并且△BIS随着舒芬太尼或丙泊酚浓度升高有降低的趋势。输注丙泊酚静脉疼痛的病例数,Ⅰ组明显高于Ⅲ组(P<0.05)。
    结论1.单纯舒芬太尼0.12ng/ml、0.24ng/ml靶控输注不会引起BIS、AAI显著变化,而与丙泊酚联合使用时可以降低意识丧失时丙泊酚的EC50,同时相应的BIS50、AAI50有所上升;且舒芬太尼可以明显降低刺激所导致的BIS增加量。
    2.0.12ng/ml、0.24ng/ml的舒芬太尼,可明显降低抑制挤压三角肌体动反应所需丙泊酚EC50,减少丙泊酚注射痛现象。
    第二部分丙泊酚镇静下瑞芬太尼抑制喉罩置管心血管反应的半数有效浓度和脑电双频谱指数
    目的测定抑制喉罩LMA-Fastrach、LMA-Prosea置管心血管反应瑞芬太尼的半数有效浓度及置管期间相应脑电双频谱指数的变化,并与气管插管相比较。
    方法择期插管全麻手术病人63例(ASAⅠ~Ⅱ),按置管类型的不同随机平均分为三组:T组气管插管;F组LMA-Fastrach插管;P组放置LMA-Proseal。4μg/ml启动并调整丙泊酚靶控,使得BIS稳定于55~45,之后按Dixon-Mood序贯法设置并启动瑞芬太尼效应室靶控,5min后给0.6mg/kg罗库溴铵,2min后置管。记录置管前2min的MAP或HR均值为基础值,置管后5min内MAP或HR的最高值为反应值,以反应值≥115%基础值为置管心血管反应阳性,否则为阴性。记录置管前lmin的BIS均值为置管前值,置管后3min内BIS最大值为置管后值。
    结果1.瑞芬太尼抑制三组置管心血管反应的半数有效浓度按数值大小依次为F组4.78/(95%CI,4.15~6.03)ng/ml、T组4.47/(95%CI,3.99~6.27)ng/ml、P组2.05/(95%CI,1.65~2.43)ng/ml。
    2.三组置管前后BIS值分别为T组(41.3±4.9vs43.4±7.8)、F组(42.6±5.2vs45.1±8.2)、P组(44.8±5.1vs46.4±6.9),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
    由Minto模式靶控测得瑞芬太尼抑制三种置管心血管反应的半数有效浓度,LMA-Fastrach略高于气管插管,第三代喉罩LMA-Proseal则最低,分别为4.78ng/ml、4.47ng/ml、2.05ng/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