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海南省铜鼓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自然生态保护利用研究”是2002年4月,加拿大国际开发属(CIDA)批准通过了由于加拿大滑铁卢大学牵头,联合中国南京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和海南省国土环境资源厅共同合作承担的中国生态规划(Ecoplan China)项目子课题之一,项目实施为期5年,主要开展有关海南省铜鼓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规划与环境管理相关的中加环境技术、人员交流与培训以及配套的示范项目建设。本文研究的内容“自然保护区及周边社区区域可持续发展理论与评价”为“海南省铜鼓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自然生态保护利用研究”的一部分,该项目的研究,可为海南铜鼓岭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进一步开展提供理论与方法支持,特别是对于即将在该区域开展的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规划项目的实施,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海南铜鼓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海南省文昌市东部沿海,具有热带季风气候环境,是珊瑚礁与基岩港湾相结合的独特海岸,于2003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该自然保护区总面积为44km2,其中陆地面积13.33km2,海域面积30.67km2,保护对象为热带常绿季雨矮林生态系统及其野生保护动物、地貌景观即海蚀地貌、珊瑚礁及其底栖生物等,是一个以集热带季雨林物种资源、地质地貌资源和珊瑚礁资源于一体的生态系统保护区。对2004年研究区域进行了现场调查和资料统计分析,调查分析及预测结论为:区域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生活饮用水安全得到保障,区域内物种资源丰富,但局部地表水体污染严重,如流经区域内的河流文昌河下游水闸和竹宛河段水质仅为Ⅳ类、Ⅴ类,已经远远超过该河段的功能区划,局部海域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区域内文昌河及其下游河段的COD、氨氮2项污染指标的环境纳污能力分别为211.3吨/年、4.4吨/年,但是,2004年仅排入该河段的生活污水就达到了COD 2957吨、氨氮197吨,远超过了文昌河的环境容量。在该区域生态环境现状调查和统计分析基础上,通过对区域可持续发展理路研究、分析,建立一种自然保护区及周边社区区域可持续发展状况的评价模式,利用评价框架构建研究区域可持续发展状况指标体系,通过统计学、计量经济学和模糊数学等方法对铜鼓岭自然保护区及周边社区区域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实证分析的研究结论为:(1)研究区域内综合系统可持续发展:总体水平值在0.2348~1.2857之间, 1997年、1998年为强可持续发展,1999年、2000年、2004年为基本可持续发展,2001年至2003年为不可持续发展。总之,研究区域综合系统发展水平值年迹变化较大,具体体现在周边资源消耗、水污染、以及不合理的生产活动,造成区域生态环境恶化,但在海南省政府2003年开始的对铜鼓岭自然保护区采取一定的保护措施后,研究区域生态环境状况有所好转。(2)研究区域各子系统间协调度分析:区域各子系统协调性水平值变化不大,基本在0.4~0.8之间徘徊,其最低值为2003的0.324,三系统之间的协调度仍以社会经济和自然保护区之间为较好,仍旧体现了研究区域内明显的人类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特别是污染物质对自然保护区发展与保护之间的矛盾。另外,研究区域人口、社会经济、资源环境与自然保护区的协调度不够。通过以上的分析,本研究对区域实现可持续发展提出如下对策与措施,为改善海南铜国岭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质量,及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只有加强保护区与周边地区的沟通、对保护区周边社区实施一定的经济和技术援助、探讨社区共管、加强污染防治力度、并以生态保护与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鼓励周边社区改变不良的生产经营方式,走生态经济发展道路,才能实现区域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通过对本区域的研究,尤其是上述结论、对策与措施,对于即将在该区域开展的一系列生态环境保护及生态建设项目的实施,提供科学依据及决策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