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贫困作为桎梏人类发展的一大顽疾,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出了一副依靠生产发展、全面深化改革带动生活水平提升的药方,为世界的反贫困斗争注入了中国智慧。但同时,我国的发展是不均衡的发展,贫困问题在我国广大内陆地区,尤其是连片特困地区依然严峻。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地区发展的严重不平衡导致连片特困地区矛盾更加突出,作为公共产品的扶贫体现出供给不足的问题,直接制约着我国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和社会的和谐稳定。随着《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的颁布,14个连片特困地区成为我国当前扶贫攻坚的主战场。武陵山连片特困地区作为中部与西部的过度地带,又是我国主体生态功能区的重要组成部分,面临着生产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重压力。在武陵山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背景下,探索来凤县如何规范政府行为,调动市场参与扶贫的热情,完善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综合扶贫模式,对于提升来凤县发展水平,深入实施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从历史角度看,来凤县扶贫历程与国家大政方针政策的调整保持一致,扶贫经历了从解决临时生活困难向解决温饱问题,再到建设小康的过程等五个阶段,政府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对口帮扶措施有力,当地群众生活水平得到较大水平提升。但在20世纪90年代出现的国有、集体企业破产浪潮,也给当地带来农业产业调整阵痛,极大了打击了农户发展特色产业的热情;从现实角度看,在国家大力实施精准扶贫的背景下,来凤县综合扶贫的模式体现出强有力的政府主导,社会各种力量广泛参与,区域合作不断深入的大扶贫格局,区内生态持续改善、扶贫效果显著。但同时,对扶贫内生动力培养不足、公共资源分配不均等问题也造成了群众对扶贫新的误解,影响到扶贫效果的显现。研究认为,在现行的综合扶贫模式下,政府作为扶贫工作的主导者,对各类社会资源具有强大的支配作用,但政府财力的有限性和行政手段的去个性化特征使得在这一模式下贫困群众的主动性发挥不足,扶贫措施多选择为短期的收入快速增长的项目,而对贫困群体的自我发展能力及未来发展方向缺乏有效规划,制约了扶贫效果的最大化发挥。针对于此,本文提出要规范帮扶程序,综合运用大数据对比等手段,对扶贫对象及帮扶需求进行精准识别,在此基础上将扶志与扶智相结合,突出地区互补发展,实施产业开发扶贫式扶贫,利用PPP模式加大对社会资本利用力度。同时,注重本地职业农民和专业合作社的培养,坚持环境保护和有序开发的有机结合,推动武陵山区综合扶贫作用的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