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建立裸鼠结肠癌皮下移植瘤模型,探讨分析肿瘤病理与动态增强核磁扫描(DCE-MRI)结合药代动力学获得反映血管通透性的各参数的相关性,比较两种方法评价肿瘤血管生成的实用价值优越性。方法:建立裸鼠结肠癌皮下移植瘤模型(30例),对载瘤裸鼠肿瘤组织连续四天行常规MRI及动态增强MRI扫描,动态观察反映血管功能的参数:造影剂容积转移常量KtrnS,反流速率常数Kep,血管空间容积分数Vp,血管外细胞外间隙容积Ve,信号最大上升斜率MSI。分别在第三天、第四天核磁扫描结束后各处死15只载瘤裸鼠,对肿瘤组织行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计数、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免疫组化检测。将核磁共振各参数与免疫组化指标做相关性分析。结果:从观察第一天至第四天,Ktrans、Kep及MSI值逐渐增加,各时间段间的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Ve、Vp各时间段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Ktrans、Kcp及MSI三个参数分别与MVD计数及VEGF计分间有正相关,Ktrans、MSI与PCNA计分有正相关。MVD计数、VEGF计分及PCNA计分两两之间具有正相关。结论:肿瘤病理指标与影像学指标在评价肿瘤血管生成方面具有一致性,DCE-MRI技术的定量参数Ktrans、Kep、MSI可以作为影像学标记物评价肿瘤血管生成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