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产业结构加速调整,逐步向知识经济迈进的宏观背景下,探讨如何发挥中国职业教育与培训政策促进就业的功能是本文选题的出发点。由于在此过程中中国并没有现在的道路可循,而欧盟在过去20-30年已经经历并正在经历着中国未来将要面临的发展趋势,因此,本文选择欧盟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探讨欧盟在这方面的成功经验,以为中国职业教育与培训政策的未来发展服务。具体而言,本文侧重对欧盟这一超国家政治经济实体的职业教育与培训政策内容的研究。从其范围看,主要是2000年3月里斯本战略实施以后,为达致里斯本战略目标而形成的职业教育与培训政策,集中反映在欧盟与成员国专门针对职业教育与培训领域合作的哥本哈根进程之中。通过对欧盟职业教育与培训政策所要解决的政策问题、政策构成以及政策体系之所以能够实现政策目标的原理和特性进行研究,揭示欧盟职业教育与培训政策所蕴含的解决结构失业问题,从而适应和促进经济结构转型的经验和智慧。本文的基本假设在于把促进就业而不仅仅是对人的教化视为职业教育与培训的主要功能,由此出发,按照政策问题→政策构成→政策原理→政策特性→政策评价→政策借鉴的顺序展开论述,共分为8章。除第一章导论外:政策问题部分,包括第二、三章,对20世纪末欧盟的经济社会背景以及由此造成的结构性失业问题的特征和原因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产业结构不断调整,经济形态向知识经济过渡以及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是欧盟20世纪末面临的主要经济社会背景。虽然欧盟的就业形势不断改善,但长期结构性失业问题仍然十分突出,劳动力技能水平与市场需求的差距,以及职业和地理流动的不充分是造成结构性失业的主要原因。职业教育与培训由于其特有的劳动力市场指向性,使其成为促进就业的主要途径,受到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政策构成部分,即第四章,对里斯本战略下欧盟职业教育与培训政策的形成过程和主要内容进行了介绍。为实现里斯本战略目标,欧盟和成员国在哥本哈根进程下展开了职业教育与培训领域新的合作,制定和发布了一系列共同政策,主要包括《欧洲终身学习关键能力参考框架》、《辩识和承认无正规、非正规学习欧洲共同原则》、《欧洲终身学习资质框架》、《欧洲职业教育与培训学分系统》和《欧洲职业教育与培训质量保证参考框架》等内容。政策原理部分,即第五章,对欧盟职业与培训政策如何实现政策目标的机理进行了研究。研究认为,由于受到辅助性原则、排除同一性原则的约束,欧盟职业教育与培训政策只能以促进劳动力跨国流动为主要目标。而欧盟职业教育与培训政策的设计原理,也就是政策体系间的逻辑关系,实质上是重新定义了职业资格的构成和取得条件,使得欧盟政策下职业资质的取得条件更加灵活,更加个性化,取得的过程也随着劳动力的跨国流动而具有了“流动性”。政策目标的实现,能够破除因各成员国间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的不透明、不匹配而造成的劳动力流动障碍,从而有助于解决结构性失业问题。政策特性部分,即六章,以欧盟政策对成员国的影响为视角,分析了欧盟职业教育与培训政策的作用机制。研究认为,为实现里斯本战略目标,欧盟期望按照从适用共同职业教育与培训政策到全面改革的逻辑进路对成员国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产生影响,而哥本哈根进程和欧盟职业教育与培训政策体系中恰恰隐含了保证这种影响能够实现的作用机制,即分别从政策的目标、过程和结果三个维度上对成员国产生约束。政策评价部分,即第七章,对欧盟职业教育与培训的特点、不足和未来发展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虽然欧盟职业教育与培训政策设计理念比较先进,但由于缺乏约束力、成员国执行意愿不强等因素,使政策的实际效果受到了影响。欧盟职业教育与培训政策自身仍需完善,并加强欧盟与成员国的合作。政策借鉴部分,即第八章,从产业结构调整视角出发,探讨了欧盟职业教育与培训政策对中国的启示意义。研究认为,中国正在加速的产业结构调整进程最终是向知识经济迈进。在此过程中,结构性失业必将进一步加剧,对职业教育与培训存在着巨大需求,中国职业教育与培训经过多年发展,为适应经济形态变革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但中国与欧盟在职业教育与培训政策的政策问题、政策目标、政策效力、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制度条件等多个要素上存在明显差异,应立足国情,从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自身和与就业直接相关的职业资格体系两个方面进行政策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