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朝阳沟油田是典型的低-特低渗透裂缝性油藏,“十五”以来,按照构造特征、储层物性、流体性质、裂缝发育及开发效果将油田区块细分为三类,形成了“分类管理、分类研究与分类治理”的三分开发调整思路及调整做法。其中一类区块1986年投入开发,开发初期采用了“两早、三高、一适时”的开发政策,1993年开始进行了以注水井排高含水油井转注为主的注采系统调整,由原来的反九点面积注水逐步转成线性注水,并结合堵水、高含水井关井等手段改变液流方向,以提高油层动用状况及增加水驱动用储量,使区块开发效果得到明显改善,自然递减率控制在10%以内。但随着开发时间的延长,一类区块开发中逐渐暴露的主要问题是,采出程度高、剩余可采储量采油速度高、水淹程度高。随着无效采出液的增加,驱油效果变差,经济效益也随之变差。同时,剩余油在各类油层中分布零散,由于分层注水、周期注水、调剖等常规水驱调整的反复应用,水驱采收率能达到30%,采出程度24.7%,综合含水53.9%,部分区块已进入中高含水开发阶段,层间、平面动用程度不均衡。急需探索进一步提高采收率的新技术,为此在一类区块选择有代表性的区块开展微生物驱油技术试验,充分发挥技术先行作用,为后期开发提供技术储备。国内外利用微生物进行的驱油的试验成果表明,利用微生物自身的分解和分解过程的代谢产物能够起到降低原油粘度,提高原油的流动系数,改变油水界面张力等作用,提高水驱效率,从而提高油井产量和最终采收率。另外,国内油田开发实践结果也表明,微生物提高采收率技术尤其对低渗透油田更具有明显的效果。基于以上原因,开展了朝阳沟油田微生物驱油现场试验,力争形成一种行之有效的提高采收率技术。通过优选出一组以原油为碳源、与地层渗透率相匹配的微生物采油菌种,并做了大量的室内效果评价、岩心驱油实验研究及现场微生物吞吐措施,初步验证了优选菌种的适应性及作用效果。在此基础上,朝50区块先后开展了先导试验和扩大试验,试验区中高含水井受效明显,取得了以下认识:一是微生物菌种适应油藏环境,能够在储层中生存运移;二是优选微生物改善原油流动性,发挥驱油作用;三是储层渗透率在6mPa?s以上即可满足微生物生存运移;四是中高含水油井微生物驱油效果明显;五是微生物配套调整措施促进微生物驱受效,提高微生物利用率;六是微生物驱油提高采收率,取得较好经济效益。结合微生物驱油特征,建立了微生物驱油数值模拟组份模型,完善了微驱油藏方案优化设计技术。借助室内实验、数值模拟及现场试验对微生物驱油用量、浓度、方式、周期、间隔、营养液配比等重要参数进行了优化,通过室内实验及数值模拟研究,确定了微生物驱油扩大试验的各注入参数,试验设计微生物注入体积为0.03PV,注入浓度2.0%,微生物与营养液比例1:1,设计三个周期,每一年为一个周期。通过该项目的研究,深化了微生物的宏观、微观驱油机理;明确了适合微生物驱油的油藏条件;优化了微生物驱油技术的各项注入参数;搞清了微生物驱油的受效规律;形成了微生物分层注入结合聚合物调剖、微生物吞吐的配套技术,试验区提高采收率达到4.95个百分点,技术经济效果好,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