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探讨室内观叶植物净化甲醛污染的能力,本实验选用了吊兰(Chlorophytumcomosum)、常春藤(Hedera nepalensis var.sinensis)、绿萝(Scindapsus aureum)、广东万年青(Aglaonema modestum)、鹅掌柴(Schefflera octophylla)、巢蕨(Neottopteris nidus)六种常用的室内观叶植物。首先研究植物离体叶片对甲醛溶液是否具有一定的吸收能力,以此为基础进而研究整株植物以及去除了盆土—根系部分的植物体对甲醛的吸收能力,并探讨了光照对植物吸收甲醛效果的影响,并根据各植物在甲醛污染环境下一些生理指标的变化分析其对甲醛污染抗性的强弱,最终确定各植物净化甲醛污染的综合能力。相关结论如下:(1)在甲醛溶液浓度分别为4mmol/L、6mmol/L、8mmol/L的环境下,六种室内观叶植物离体叶片均表现出一定的吸收甲醛的能力,且因植物种类不同和处理时间的不同,吸收量也有所不同。按植物离体叶片吸收甲醛的量确定六种植物离体叶片吸收甲醛的能力,并将其排序为:吊兰>常春藤>绿萝>广东万年青>鹅掌柴>巢蕨;并确定六种植物离体叶片单位叶面积吸收甲醛的量均在甲醛浓度为8mmol/L时达到最大值,分别为:吊兰(0.12mg/cm~2)、常春藤(0.102mg/cm~2)、绿萝(0.094mg/cm~2)、广东万年青(0.065mg/cm~2)、鹅掌柴(0.056mg/cm~2)、巢蕨(0.038mg/cm~2)。(2)随着甲醛气体浓度的升高,大部分植物对甲醛气体的吸收率都呈下降趋势,在低浓度时的吸收率比其他二个浓度条件下对甲醛的吸收率要高,但从吸收量来看,随着甲醛气体浓度的升高,大部分植物对甲醛的吸收量是逐渐增多的。(3)将盆栽植物土壤—根系部分隔开后,植物地上部分吸纳甲醛含量明显低于整株植物。说明植物的基质或者根系吸收(吸附)了部分甲醛。(4)经甲醛处理后的六种室内观叶植物叶绿素含量下降,丙二醛积累增加,细胞膜透性增大,超过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增加。对甲醛污染吸收净化能力最强的植物为吊兰,但其抗甲醛污染能力最差;而绿萝对甲醛污染的抗性最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