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酸盐岩储层水力压裂裂缝扩展机理及工艺优化研究

来源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nytanl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针对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大多采用酸压来进行储层改造,但酸化压裂工艺技术对于裂缝遇溶孔溶洞后的扩展机理尚不明确,且考虑孔洞对于裂缝扩展影响的研究较少。本文为了研究孔洞型碳酸盐岩储层中水力压裂裂缝扩展规律,基于损伤力学理论建立渗流-应力-损伤耦合方程开展了数值模拟研究,并与实验对比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研究了溶孔溶洞对水力裂缝扩展的影响,分析了储层参数、施工参数和孔洞尺寸及形状对水力裂缝扩展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水力裂缝遇孔洞后的裂缝扩展表现为四种形式,即阻碍、直接穿过、先偏后穿、转向。随着渗透率的增大,压裂液的滤失增加,缝内静压力相对较小,主应力差起主导作用。在非均质很强时,裂缝扩展绕过了孔洞,随着非均质性的减弱,水力裂缝的扩展形态更加光滑平直,孔洞模型上下端表现更加对称。储层地应力差控制着裂缝的走向及分支缝的产生,较低水平地应力差更易产生分支缝,水平地应力差的增大,限制了裂缝的偏转,主裂缝更易沿着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扩展。孔洞尺寸越大,裂缝越难以突破溶洞扩展延伸,理论上可选择增大注入排量或延长注入时间来达到目的;狭长形状孔洞水力裂缝更易在两端产生分支裂缝,且沿孔洞长边方向延伸较短距离就转向,而宽短形状孔洞则更易在孔洞处形成一定的储能空间,使得形成分支缝的几率减小。并且根据现场提供的数据,利用CMG建立含天然裂缝的双孔/双渗碳酸盐岩储层压裂模型。研究了不同裂缝参数和不同生产制度对气井产能的影响,并以此为依据对裂缝参数和生产制度进行优化,且进一步开展了室内实验,对酸压工作液进行优化,测试理想裂缝导流能力的实现。
其他文献
页岩油气是具有巨大开发潜力的非常规油气藏,由于其低孔隙度、低渗透率以及高含黏土矿物等特征,采用常规钻井及开发方式易发生粘土遇水膨胀、采收率低等问题。超临界二氧化碳(SC-CO2)不含水及固相颗粒,已被证明在石油钻井及压裂增产中具有可行性。SC-CO2开发页岩油气藏过程中的井壁稳定、压裂增产及实现二氧化碳地质埋存等是重点研究问题。当SC-CO2与页岩接触后,页岩力学性质变化会对SC-CO2钻井的井壁
致密油气储层蕴藏着丰富的油气资源,但是致密储层较低的渗透性使得开采较困难,为获得致密储层的油气资源压裂技术被广泛应用。压裂监测技术是压裂过程中重要的一环,压裂监测结果可以反映压裂的效果。但是目前压裂监测技术只能获取压裂裂缝的大致轮廓,较难描绘出压裂裂缝的具体形态。为改进此问题,本文利用压裂后储层的动态生产指标结合智能优化算法对压裂裂缝形态进行反演,为评价压裂效果和后续油藏开发提供参考。本文首先提出
目前,我国大部分陆上油田已经进入开发中后期。在注水开发过程中,由于地层非均质性以及注入水的长期冲刷,注入水主要沿地层的高渗通道突进,导致注入水无效循环,需要有针对性进行调剖堵水。同时,随着油气开发向深部进行,越来越多的新开发油田面临着高温、高盐或低渗的开发环境,对调剖堵水化学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调剖剂的研究多集中于聚合物冻胶型和微球型,在耐温性、耐盐性和注入性方面还存在部分问题。本文重点研究
断块油藏进入高含水开发期,经过长期注水开发,地层中形成固定的水流通道。低油价下,如何通过注采调整,改变地下压力场,改变水驱方向,强化弱波及区,是断块油藏降本增效的难点。水动力学开发方式是低油价下水驱油藏提质增效的一种主要手段。水动力学开发方式是指在井网相对固定情况下,不额外增加投资和成本,利用最经济的水驱开发方式,通过改变注采参数,改变油藏内部水压驱动方式,达到改变地下流场、降水增油和降本增效目的
渤海油区部分区块通过实施井网加密和聚合物驱相结合的方法,取得了良好开发效果。为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需持续采用不同的提高采收率方法以保持高速开采。渤海油区油藏沉积类型包括以原油粘度分布相对均匀、层间渗透率级差较小为特点的三角洲沉积和以原油粘度分布层间差异性较大、层间渗透率级差较大为特点的曲流河沉积,两类油藏适宜的提高采收率方法存在较大差异。目前不同沉积类型油藏适宜的提高采收率方法组合模式尚未建立,尤
泡沫驱是一种重要的三次采油方法,视粘度高、封堵调剖能力强,对油水的封堵具有选择性,且具有提高驱油效率的作用。目前泡沫驱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泡沫在地层中不稳定。针对此问题,本论文建立了甜菜碱型表面活性剂T16和阴非离子表面活性剂S12组成的粘弹性体系T16/S12,通过实验研究了该体系的泡沫性能、流变性能和驱油性能,分析了三种性能之间的内在联系。研究结果表明,使用T16和S12两种表面活性剂复配可产生协
砾石充填防砂是开发疏松砂岩油藏的重要工艺,认清高压挤压后地层的形态特征,明确地层砂在砾石充填层中运移、堵塞对砾石层孔隙度、渗透率和射孔附加压差等参数的影响,对于预测砾石充填的防砂效果及优化直井砾石充填完井设计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运用数量级分析法确定了携砂液分散相所受各个力的相对大小,去除传统固液两相流公式中的可忽略项,运用多相流体动力学理论对公式进行简化,形成了分析携砂液流动特性的计算方法。结合受力
井筒结垢是油气田生产过程中常见的流动保障问题。对于深水油气田来说,陆上油田常规的防垢除垢措施面临施工难度大、成本高等问题。因此,准确预测深水油气田井筒结垢风险和优化防垢措施,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针对我国南海LS17-2深水气田的工况条件,采用文献调研、理论分析、室内实验和模型预测相结合的手段,开展深水气藏开发井井筒结垢风险分析及防垢措施研究。基于深水含水气井井筒流动特征,进行井筒结垢模拟实验,揭示
聚合物驱是应用最为广泛的三次采油方法,经聚合物驱替后原油采收率为50%左右,仍然具有较大的开发潜力。加强对聚合物微观驱油机理的理解和聚合物驱后剩余油赋存状态的认识,对剩余油挖潜和提高采收率的研究有重要意义。本论文结合物理实验和数值模拟对聚合物微观驱油机理和剩余油分布进行综合研究。首先基于二维刻蚀玻璃模型进行聚合物驱油实验,基于Oldroyd-B本构方程对聚合物粘弹性进行描述,在同一模型上进行粘弹性
纳米颗粒作为稳泡剂可以有效提高泡沫的稳定性。对于厚度为纳米级直径为微米级的片层材料以及直径为微米级的颗粒材料提高泡沫稳定性的研究较少。因此本实验对不同类型的碳材料对泡沫稳定性的影响进行相关机理与应用研究。本文首先采用Hummers方法制备片层状的氧化石墨烯材料,通过静态实验评价与分析的方法研究了氧化石墨烯与表面活性剂复配协同提高泡沫稳定性的规律、机理。然后采用液相剥离法制备石墨烯纳米片,通过静态评